有质量的教育

有质量的教育
李忠辉 8:23:46
保护“人格权”写入报告(19大),教育“有质量”3字千钧重;

李忠辉 8:27:47
质量标准是什么,素质还是分数?素质的内涵是什么?
南迪  8:28:04
素质第一,分数第二。素质不是学了多少课外知识。我认为素质包括个人安全,自理,自爱,自尊,礼仪,教养,最后学习能力。
李忠辉  8:32:13
素质,是后天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 素质的高低不以人种而划分,任何地方都有素质高的人和素质低的人。人的素质的高低:就是相比较而言,人天生的生理元素和思维元素的多少,以及,后天培养的生理组织的健康程度和思维系统的健全程度。
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在社会上,素质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遗传于自己的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高低以及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
以上解释,来自网络,老李以为第二个更贴切
我以为,素质是死知识以外要素的总和,包括习惯,思维,能力。
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分类,很好。
南迪  8:34:27
可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孩子学了多少东西,会多少乐器,背多少诗,快速做多少题。。
李忠辉  8:34:39
专业素质,更多的变现为能力。
南迪  8:34:44
社会素质应该>专业素质
李忠辉  8:35:01
这个,我不赞同。因人而异,没有标准。。从事专业工作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比例。从事社会工作的,要求社会素质高于专业素质。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让孩子学会说不

让孩子学会说不
不会拒绝的孩子,会将那份本应不该自己来承受的情绪变成自己的心理的负担,而这种负担会不断发酵,成为日后各种问题的温床。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把教会孩子说不, 还要把说不的权利交还给孩子。
越是小的宝宝,越是没有拒绝别人的经验和技巧。
其次,在日常教育中,很多家长过分在乎礼貌与美德,不会刻意教孩子如何拒绝,最后发现孩子乖巧又懂事,却连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都无法开口拒绝。
比如说,你是姐姐,要让着点弟弟,在这样的话语环境里,心理就有了道德负担。
另外,大一点的宝宝,可能会害怕因为拒绝失去玩伴而落单。
还有的时候,真遇到冲突性场合,拒绝的话又常常由爸妈代为说出口了,缺少了锻炼的机会。
久而久之,再去教孩子要勇敢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孩子最后也会以“我不敢”“我不会”“妈妈你帮我说”“没事儿,我觉得没什么”等借口搪塞而不去做。
不懂得说不的孩子,是不快乐的,家长们都会担心,这样都孩子长大后还很有可能会吃亏。

教会孩子说不——
1. 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真实感受
拒绝别人的第一步往往是要教会孩子发现自己的真实感受。
例如,有的孩子总是会被借东西,而孩子自己心里介意却不敢说出口,这时候家长需要做的是:肯定情绪—澄清感受—寻找方法—积极尝试—鼓励肯定。
肯定情绪:
今天又有小朋友问你借铅笔,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是吗?
嗯,我有点害怕。
澄清感受:
嗯,妈妈看出来你有点害怕,但我也看出来你不希望自己心爱的铅笔再离开自己了,对吗?
是的,我不想我的铅笔再被他拿走了,这是我最喜欢的铅笔!
寻找方法:
那妈妈告诉你一个方法来帮你解决问题好吗?
好的,但是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我害怕。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怎样的孩子受欢迎

怎样的孩子受欢迎
有国外的心理学家跟踪采访了100个小学低年级学生发现:社交能力强、受同伴欢迎的孩子,他们普遍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这个“强”体现在: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而社交能力弱、不受欢迎的孩子,这方面的解决能力也较弱,最终这些孩子往往只能通过攻击,或者回避,或者依赖第三方来解决问题,于是越来越弱,越来越不受欢迎。
同样是5-12岁的孩子,为什么他们想出来的办法会如此的不同呢——
有人认为,这和孩子的表达能力有关,能言善辩的孩子更能影响别人。
也有人认为,这和孩子善解人意,情商高低有关。
甚至,还有人认为,和孩子的身高体重也有关,体格强大的孩子更自信,更容易获得同伴的信任和推崇。
这些看起来都各有各的理,但经过心理学家的进一步观察、采访、研究,发现孩子面对冲突,提出方案的效果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是:和孩子起心动念的初衷有关,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机”有关。
社交能力弱、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通常他们的思维出发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的;而那些社交能力强、更受同伴欢迎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出发点,是“以逃避惩罚为目的”的。
显而易见,两类孩子对社会认知的成熟度、对行为规范的执行力、对行事后果的判断力不同。
举个例子:A孩子先拿到玩具,这时候,B孩子也想要这个玩具,于是B去抢A的玩具。
社交能力弱的孩子会认为:玩具我先拿到,所以是我的,我不想给你。
社交能力强的孩子则会思考:如果我们为了玩具发生争执,最后可能都要被老师惩罚。
于是社交能力强的那个A会和B说:我们轮流玩吧。
而社交能力弱的那个A,则会说:等我玩够了之后了再给你玩。
在成人眼中,这两种说法似乎是差不多的,都是轮流的意思,但是,在孩子的意识里主语不同,一个是“我们”,一个是“我”和“你”,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分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