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奴化教育/李忠辉

谈谈奴化教育/李忠辉
讨论这个话题,我们对奴化先定义下:奴化,指驯化动物,让动物听话,服务我们,可以为我所用。
我们很多教育行为,家庭的父母,学校的老师,过多地强调听话。
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嘱咐,一定要听老师的话。
不是说听话不对,而是这思路,有问题。
其实,我们需要表达的,只是希望孩子尊重学校规则,能够顺利学习知识,不断进步
我们要求孩子听老师的话,是有一个假设的:老师是公平的,是很懂教育,很懂你的孩子的。
但是,假如假设不成立呢?
比如你的孩子被老师体罚,孩子谨记妈妈教诲,听老师的话,即便委屈,也不申诉,即便冤枉,也逆来顺受。
如此,孩子的个性可能会被扭曲。从此,打掉了牙,咽下肚子里。
一旦长期地压抑,孩子不再反抗。甚至不为自己维权,放弃自己的尊严和面子。
从不质疑规则不质疑权威,这种孩子走向社会,会是怎样的孩子呢?
可能是干活很勤奋,听话的孩子,领导会觉得好用。但是也会很累,干活很多,牛一样呗。
这种孩子也容易被欺负,容易被不公平对待的。因为你丝毫不为自己的利益或者前途申诉,不懂得寻求公平的待遇,你只会逆来顺受。
如果这孩子是男孩,嫁给他的女孩会很受罪。或许,明明答应了女孩的事,因为他父母觉得不好,立即反悔,这叫妈宝。
父母喜欢顺从听话的孩子。可这种孩子,无法完全承担一个家庭的基本责任,无法完整地呵护他娶的女人。无法给他爱的女人安全感和幸福感。
这种男人,也缺少创造性。因为不敢触碰规则,害怕惩罚,胆小怕事。
在中国,这种男人很多,这种女人也不少。
假如遇到歹徒,这样家庭和学校模式成长的孩子,或许完全不懂反抗,更不懂如何智慧地处理危机。
因为被吓到了,因为听话,包括歹徒的话也听,因为这种孩子真的很害怕后果,因为被惩罚太多,缺少自信和处理逆境的能力。
无论男孩女孩,如果听话,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主见,没有自己的看法,那孩子的一生,都是被动的。运气好,那人生还过得去。
但是,这种孩子对周围人和环境依赖性很强。也就是说,你的孩子只有掉进羊群,才会安全。如果掉进狼群里,你的心血估计就白费了。
每当我听到有的父母夸自己的孩子很听话,我就觉得他们一家都很悲哀。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年轻妈妈的情绪如何处理

年轻妈妈的情绪如何处理
家长求助:

【妈妈的脾气比较急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孩子从刚出生到3岁还是可以的,很有耐心、爱心、细心,但不知怎么了,当孩子到了3岁左右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耐心不是那么足够了,容易发脾气。
自己也知道发脾气对孩子不好,可是不知怎么的,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就发出来了,发出来之后又后悔了,这种心情很不好,希望能得到一些指导。

李忠辉解答:
有几种可能。
第一,因为妈妈的爱,对孩子一直有新鲜感和爱,所以一直坚持很好。但是时间延长之后,这种坚持会越来越累,被日常的重复的照顾细节折腾得失去耐心。
第二,因为缺少经验,照顾孩子,就会变得更累,有经验的,照顾会更有效率。也更能坚持。
第三,如果可以更懂教育,学会和幼儿沟通,亲子的情感互动,会让妈妈享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这个状态可以延续一生,享受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四,如果夫妻可以共同承担孩子的照顾和互动陪伴,可能乐趣更多,身心的压力会小很多。分担,可以让焦虑和压力减半。
第五,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职场压力,对孩子未来成长的忧虑,都可能带来压力。导致妈妈失去耐心。这个也是产后抑郁的重要引发原因。担心自己教育不好孩子。很多妈妈都是一胎,经验缺乏是一定的。
第六,很多做妈妈的,一心扑到照顾孩子上,自己的社交活动丢失,自己的爱好时间丢失,起码的锻炼也放弃,失去这些调节情绪的有效方式,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还有很多其他原因,需要根据具体案例来补充分析。
基本的建议如下:
1,加强学习,进入本源学习圈,和更多有经验的家长一起学习,相互促进,一起进步。
2,恢复自己的社交活动、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可以释放压力的各种活动。让自己身心更轻松。
3,夫妻多沟通,合作互助,涨幅对妻子一些关怀和分担,年轻妈妈的压力和焦虑就会小很多。

标签:

| 分类:咨询案例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父母不该有的8种反应

父母不该有的8种反应
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的追踪调查发现,父母扮演情绪教练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杰出。
提高孩子的情绪能力,已成了现代父母的必修课。
孩子情绪学习经验深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同时也是稳定孩子情绪的最主要来源。
面对孩子的情绪,父母最常见的8种反应是:
1、以暴制暴:“再闹,就给我试试看!”、“不乖就把你赶出门”之类的严惩、恐吓和威胁话语,不但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采取自我破坏和被动的攻击行为当成报复。
2、当孩子情绪的奴隶:“不要哭,就带你去吃麦当劳!”、“我买玩具给你就是了,别难过了!”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息事宁人,避免孩子体会不好的情绪,反而让孩子学会了“情绪勒索”。
3、男孩别哭:“男子汉不要哭,勇敢一点!”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征,男孩也有各种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权利被剥夺,男孩的情绪表达就容易出现障碍。
4、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你这个坏孩子,为什么这么粗暴?”、“真是爱哭鬼!惹人厌!”你贴在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会轻而易举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5、流于说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当孩子伤心、难过、生气的时候,情绪已经主导了全部意识,根本不是灌输规则与训诫说教的好时机。
6、回力球效应:“你再闹啊!干脆把我气死好了!”在孩子闹脾气时,无法保持冷静,反而回以愤怒,形成“你来我往”的恶性循环,最后“发脾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法也将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7、阻断话语:“怎么垂头丧气的?振作一点!”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不但阻断了亲子沟通,也让孩子相信情绪是不受欢迎的,进而筑起一道心墙,变成一个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显得麻木的人。
8、归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为了安抚孩子情绪而归咎外界环境的做法,会让孩子无法对自己负责,失去从错误中反省学习的机会,容易养成遇到挫折“只会怪别人”的恶习。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推荐注册,交流成长:本源学习圈 http://www.byzone.net 互动Q群:52700289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分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