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万”折射的教育悲哀/李忠辉
    【引子】董藩微博称: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
    支持方观点:
    任志强:这是一种希望。老师们总希望自己的学生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更希望他们是最努力的,最成功的。也同时证明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
    等待爱情的死人:虽然残酷,确是真理。高学历是为何用?制造财富,为家人谋幸福。
    chaney:激励人们创造财富有什么过错?
    反对方观点:
    李忠辉: 财富不是成材的基本标准。心中缺少爱和责任,才是这样的教授及其学生的悲哀。
    jeanne: 这样教育下一代才叫失败、耻辱
    李立君: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出药家鑫这样的人才才怪
    周明华:  悲哀,他们眼中只有钱了。
    GAOFENG:研究生也可以“警告”董教授——你应该有40岁了,你有4000万身价吗?没有,就别来当教授了。
    韦洪波: 丢人,给北师大丢人
    enezia: 老师,金钱不是万能的。别说良心是用钱能买的。
    涛涛: 希望这种个别言论不要影响大众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bricezhang:这种激励导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
    黄益平:非常不赞成。难道财富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么?
    唐克旺:他怎么不说,“40岁以前,还赶不上巴甫洛夫、爱因斯坦、爱迪生,连个诺贝尔奖都拿不到,就别回来见我。”……清华可以堕落,北大可以堕落,但北师大不应该堕落。

    【老李热评】
    有的人以为董教授的言论很真实,才刺激了那些“清高”的知识分子的“迂腐”。但是,更多人以为,认为教师不该用金钱标准来衡量学生。
    “4000万”之所以触动公众的神经,是因为“传道授业解惑”有人理解错了,可爱的教授们,只授业而不传道了。
    西方国家的教育文化普遍是,孩子只要有自己理想而且为之奋斗,无论做什么,都是被理解和鼓励的。而北师大的教授,却把自己渴望财富的人生目标强加给学生——理想有很多很多种,成为富豪只是其中一种,如果教授要求学生只能成为富豪,那就是自己的强权和可耻。这种自以为是的精英自居式对他人人生方向“发号施令”的心态,才是中国教育的耻辱和悲哀。中国的教育,骨子里就缺少对孩子这一成长主体的尊重。
    “4000万”的言论之所以惹火舆论,其实是颠覆了传统文化里关于骨气和品格的基本见解,在人才评价的所有因素里,这观点否定了财富之外的所有要素,否定了非富豪的人生价值——由此看来,这教授如果不是出于故意炒作的动机,那就一定是对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错。即便每一个人都不会拒绝和讨厌财富,也很难接受一个如此局限的教育目标。
    还有一个原因导致大家对“4000万”观点的敏感,就是很多的富豪与特权阶层之于财富之取之用之无道。老百姓不是反对和拒绝财富本身,财富只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一种工具而已,不是全部。
    这么一个对教育理解相当局限的教授,恰如其分地从侧面折射了当前的教育现状:能力比品德重要;成绩比能力重要;成材比成人重要……功利的教育体制下,一切难以量化和考核的都基本被忽略了……当一批批这样的教育成果走向老师岗位的时候,“4000万”就不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个让人沉痛的话题。
    如何让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明白,除了财富,需要更多地拥有爱心和责任,拥有优良的品德,才是教育的使命,才是民族的希望。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可以为镜,提醒所有的老师们,应该怎样教书,怎样育人。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推荐注册,交流成长:本源学习圈 http://www.byzon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