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演戏”的人们
发布:李忠辉 | 发布时间: 2011年6月17日那些“演戏”的人们/李忠辉
“每个人在对方面前都在演戏,可是谁也没有欺骗谁。”
茨威格的这一句话,说的是在现实中,每一个人都在扮演某种角色,自己期望的角色,或者别人期望的角色……这些角色很多不是人们心甘情愿的。
有的人经验老道,可以看到这些角色背后的真实,有的人缺乏经验,就会相信这些角色所表演的含义。
老李曾经为这个发布一个微博,转发的很多,说明这话题能够引起共鸣。老李于是找了这机会,适当展开说说。
“演戏”是出于满足别人的“期盼”或者掩饰自己的“不当”需求——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那些“演戏”的人们,其实是超我的木偶。
——你若在乎别人眼中的那个“我”,胜过在乎内心的那个“我”,你会很容易受伤和不快乐。
这话题如果涉及夫妻和谐,值得我们反思:
我们如果为了满足对方的期望,而长期牺牲自己需求与愿望,必然导致内心的压抑,导致受伤和不快乐。反过来,如果对方是为了迎合自己的言行,我们也要学会察觉并善意提示对方,做真的自己(和谐自我)。
夫妻和谐,本质是彼此满足需求,无论身心的。愉悦对方而不委屈自己,善待自己而不伤害对方。
这话题涉及孩子教育,就更值得反思:
孩子们一般还没学会扮演某种“角色”,孩子很多时候的言行表达,都是一种本我的呈现。
这时候,我们如果按成人思维和言行规律比照孩子,选择不信任孩子,这是我们的愚蠢;因为我们错误的标准,就有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就会有错误的干预和“教育”。
很多时候,好好的孩子就被家长的强势教育(孩子的超我)所破坏了本性,孩子的谎言,功利,虚荣,厌学等状态,基本是家长的“努力”所导致的。
虽然这样分析,也不等于对孩子的成长无所作为,去所谓“完全放下”——我们依然要保留一些基本的正确的教育角色,通过孩子的超我,去传递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做人准则。
过分干预,凡是自己的都觉得是对的,毫无规律地“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伤害;完全放任孩子,废除自己教育角色的“功夫”,同样是对孩子的伤害。
恰当的方式,就是如同种植庄稼一样,遵循规律,做该做的,坚持做,让孩子健康地,快乐地成长!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推荐注册,交流成长:本源学习圈 http://www.byzone.net
- 相关文章:
进场与退场 (2023-5-12 11:38:11)
让情绪改善,让内心充盈 (2023-5-12 11:29:35)
孩子的人际交往,如何陪伴 (2023-5-12 11:16:19)
爱自己,给孩子快乐/李忠辉 (2023-3-7 9:53:14)
沟通,让人更懂你 (2023-2-22 10:53:44)
再说接纳 (2023-1-30 10:2:2)
夫妻和谐的几个关键 (2022-12-26 11:35:22)
从“瓜子效应”说开去 (2022-12-26 11:32:36)
留守孩子的心理与行为 (2022-11-3 10:53:23)
让孩子学会自己检查作业 (2022-11-3 10:49:49)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