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求中的效率与规范/李忠辉

没想到,我的一篇《一个家长常见的误区》的博文,引起了家长们那么热烈的回应。赞同的,提出异议的,让我思考了更多。所以,在此,我必须感谢给予我的博文积极回应的家长,给了我进一步思考的机会。
我提出的观点是:在教育行为中(以写字为例),当以准确、速度、工整干净为排序(具体内容,参见我的博文)。
提出异议的观点:工整应该排序在速度之前,并且与治学态度和好习惯联系起来。
我想,关于这一点的讨论,不是具体教育行为的讨论了,而是一种与社会文化、价值观、个人成长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有关的话题了。
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中国的语文学习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科目,学习和科举考试都与此相关——写得一手好文章,或者一手好字的人,是很得大家尊重的。事实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书信沟通少了,考试与阅卷都计算机化,书写变得不像以前那么重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同样是和重要的,但是,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工整不能再作为一个比效率更重要的要求,尤其在知识信息爆炸的今天。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强调“规矩”,中国人都特别害怕犯错误,而且习惯性认为工整干净与治学严谨是一致的,表达的外在形式比表达的效率更重要。我不否认,工整对表达的准确有帮助,对训练严谨的思维有好处;但是,我的观点是:失去了效率的规范是没有意义的!
在现实生活中,沟通的效率是工作效率的保证。比如说,对一个企业而言,制度与规范的本质意义在于提高运转效率,而不是约束。约束是手段,不是目的。
客观上,在过分强调规范化的教育文化中,孩子的创造性是受到抑制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对于属于孩子们的未来而言,创造性远远比规范性重要!
从文化背景及个人成长经验来说,受到严格教育的家长,显然更倾向于严格地管制、约束孩子的行为。每一个家长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或者跟随别人的方式教育孩子,一定是自己认可(潜意识认同),并以为完全正确的方式。
对教育孩子的具体行为,为什么会有一些观点的分歧?在本文提到的案例中,本质上其实是对孩子差错的包容程度和看法不同。
我个人比较推崇效率和创造性,而且认为,规范必须以效率为目的,效率可以推动规范化的措施。在我的专著《赏识管理》中,我就提出过一个观点:我更喜欢充满效率和创造性的“混乱”,而不是以规范为目的而缺乏活力的“有序”!
看法的差别,其实来自于价值观的差别。我渴望有效率的准确表达,渴望影响读者,却不能强求认同的。对每一种我不认可的观点,并不反对,而是理解和包容。因为,每一个人行为背后,都有他(她)认可的积极动机。

 2006-12-13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推荐注册,参与交流:本源学习圈 http://www.byzon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