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话题”的背后与之外/李忠辉

话题背后的心理学道理

网络上与“性”有关的话题,比如木子美的身体日记,比如张钰的性交易录像,比如李银河的“换偶”观点……总能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为什么呢,大概是中国古人曾说,食色,性也——意思是,一是吃,二是性,都是人的本性。
据我的观察:一般来说,老外很重视性,配偶长期不在一起是非常不人道的;而中国人以为,吃才是最重要的,喜事、丧事、要办事……都是一些吃的仪式,死刑犯也要安排好好吃一顿,而不是安排与配偶的一夜同房。
如今不同了,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带动了文化的一体化,老外爱吃中国菜了,中国人也对性自由充满了向往和想象了。谈论“性话题”的环境开放,的确是社会的进步。
被压抑久了的愿望大概都需要平衡和释放的,这是起码的心理学道理,应该成为生活常识的道理。所以,有的人渴望“秀”或者“表达”非常隐私的部位或者观点,也是一种“性”心理满足和“性”补偿呢。
众多的眼球被吸引,自然让当事人很有成就感,满足感进一步提高;发布观点的网站平台也有“快感”,赞同的和批驳的人,也以自己的言行进行“性”心理的群体性自慰——赞同的,批驳的,都很正常,但不一定都是真心的,这也是大众心理学的道理。
那些行为和现象的背后,一定有特别的动机和目的——不说了,因为不适合说。
各位看官,也许你会问,你是哪一类?——我啊,和很多人一样,并非无能一类,在非常个人化的空间和时间,我也很“兽性”哦,只是在做心理分析的时候,而且是在公开发言的时候,我就理性得像一个“人”了,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人。

话题之外的社会责任

在流行的文学作品都需要“金钱与性”,几乎是“江郎才尽”的今天,木子美的身体日记是坦率而直接的,坦白得已经不是文学作品了;张钰的性交易录像,其动机难以揣测,是揭露什么呢,还是主张权利呢,其积极意义也许在于引导人们关注一些平常忽视了的潜规则;而李银河的“换偶”观点,就更难理解了,似乎是学术探讨的公开化,好像又不是。
性学专家可能忽略了:有一些话题可以探讨,但要注意场合、地点、方式的;有时候正确的,却未必是合适宜的,甚至是要受谴责的。
她如果有孩子,一定不会当着孩子的面与丈夫交流性观点吧;一个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正在大家吃饭的时候,一定不会说一些很“肮脏”的话吧,就算你很诚实,就算你说的完全正确——大家也不会领情。
李银河声明,她说的是“换偶”而非“换妻”,而且强调,大家有“换偶”的权利,还不违法,她进一步声明:她没有鼓励你去做。
赞同的人也没有说明白的道理:人首先是动物,性,是本性啊,法律没有禁止;中国到了和谐社会了,应该更尊重人性了。
反对的人也没有说明白的道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活在一个社会,有道德伦理,而且道德伦理也应该是立法的一个先导性因素吧;无论男女,配偶都不是可以用来交换的附属品,婚姻是基于双方人格独立与平等的结合。
且不说,老外现在也不把“性解放”当时髦了,为什么中国的一些“专家”还要“拾人牙慧”——西方社会已经开始反思“性解放”带来的疾病和道德偏差的问题了。
不管什么社会制度,公众利益总是放在第一位的。可以做的,却不一定可以说的——现在的法律体系没有“通奸罪”了,但是对于危害了公众利益的行为,法律却有章可循。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公众环境,与家里的小房间很不一样。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让孩子们有一个绿色的心灵生态,我们是否应该尽一些社会责任,让我们的言行更像一个“人”,一个与“动物”有区别的社会人呢?

 2007-01-08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推荐注册,参与交流:本源学习圈 http://www.byzon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