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玩的孩子,会被社会淘汰

不会玩的孩子,会被社会淘汰
马云最近在一次演讲中说,那些不会玩的孩子,最后才会被社会淘汰。
怪不得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说,一个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美国心理专家亚历山大•鲁宏认为:人的个性,就像树的年轮,是一圈一圈发展下去的。
婴儿的一圈,代表享受与爱;孩童的一圈,代表创造与幻想;少年的一圈,代表玩耍与嬉戏;青年的一圈,代表爱与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
著名作家沈从文从小逃学——到街上看杀猪屠狗、观察打铁磨刀的小贩……人生百态富裕他丰富的文学营养,在街上浪迹给与他的,也许胜过课堂上的背诵。
当然,并不是鼓励孩子逃学,而是人生这堂课,比学校的教室更丰富。
郑也夫说,自己年少时非常贪玩。贪玩儿说明孩子对游戏有热情。如果孩子对玩都不感兴趣,那未来就糟糕了——因为人的一生很长,许多事情是靠玩耍指引的。
美国儿科学会有一项研究,认为“自由玩耍会让孩子变得更具有创造性”。
但很多父母为了让自己孩子出类拔萃,各种兴趣班已经办成了压力班。最终,只会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玩要玩得有创意,有品质。
著名作家龙应台是怎样培养孩子玩呢?她说,儿子小时候,常带他去剧场看戏,去公园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后来孩子长大了,自己到巴塞罗那看雕塑。
要让孩子保持他们对世界的热爱和好奇心,如此他才能不断的去探索新鲜事物,去进步。
要锻炼他们坚韧的心性,这样他才能够在以后有足够的耐力和意志力走完并不简单的人生道路。
要激励他们的进取心,让他们在发现自己的不足后不懈前行。
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他能够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庸碌一生。
要培养他们的主观意识,这样他才能真正的做自己。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主场优势效应

主场优势效应
在一次幼儿园郊游中,小朋友们都围坐着有说有笑地吃零食,但有个蓝色衣服的小男孩,却孤零零地坐在一边。原来,他妈妈忘了给他准备零食。
而同时,另一个白衣小男孩,带了很多零食,兴冲冲地分享给老师和自己的好朋友。老师发现蓝衣小男孩没带零食后,就笑着跟白衣小男孩说:“你看,XX没带零食呢,你是不是该分享一点给他呀!”
白衣男孩听完,就拿了一袋零食给蓝衣男孩。蓝衣男孩眼里闪过一丝惊喜的神色,但随即却涨红了脸。不过,他也没有拒绝,跟白衣说了谢谢。
接下来,蓝衣男孩便是闷声吃零食,而白衣男孩却表现得更加自信活跃,快乐地跟更多小朋友分享了。
巨大反差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主场优势效应”,怎么理解这个概念呢?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你有没有曾经出现这样的感觉——
聚餐吃饭别人买单会感觉不太舒服,自己买单却很舒坦;
你坐别人的车容易感觉不自在,开自己的车载别人却很坦然……
在运动场上,这一点也很普遍,在“主场”比赛的一方,取胜的概率往往高于处于“客场”的一方……
心理学家发现,其实“主场优势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利用“主场优势效应”,增加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优势呢?建议如下——
1,让孩子多“请客”而不是“做客”
比起到其他小朋友家玩,让孩子邀请其他小朋友到家玩,孩子会更放松。虽然确实有些孩子喜欢到别人家做客,但也难免有所拘束。
而掌握了“主场优势”的孩子,不仅能学会待人接物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很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次孩子用自己的玩具、零食“招待”小客人后,自信水平值都有所提升。当然,这种“招待”不能是强迫孩子分享的。
2,集体活动要先到
如果孩子要参加的是和邻居、同学一起组织的郊游等集体活动,先到更容易获得“主场优势”。
比如野营,如果孩子能提前参与到场地的安排、布置中,“主场优势效应”不仅会大大提升孩子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还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信与自豪感,以及提高孩子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3,鼓励孩子分享
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出去郊游时,爸妈最好鼓励孩子跟他人分享自己的零食;相对的,分量也要准备到孩子能分享给他人。
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消磨自信还是提升自信,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孩子。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吃人嘴软”会充分体现。
随着次数的增多,“主场优势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失去“主场优势”的孩子,会越来越担忧别人的看法;而那些经常在活动中分享的孩子,会在一次次正面反馈中,变得越来越积极自信。
【老李点评】
做父母的,总是容易担心孩子会吃亏。但是,真正的吃亏并不在于表面上的“分给别人的多”、“做的比别人多”,而在于让孩子失去了“主动权”。
如果我们做的得当,让孩子充分利用主场优势效应,就不必担心孩子像英国文学家培尔辛说的那样:“除了人格之外,人生最大的损伤,莫过于失去自信心了。”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孩子不能要太多玩具/李忠辉

孩子不能要太多玩具/李忠辉
有时候,玩具太多,反而会让孩子的发展受到伤害,尤其是专注力的发展。
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曾经有位妈妈提问:
孩子的专注力不行,前一分钟还在玩这种玩具,下一分钟又已经拿出另一种玩具玩起来了。不到十分钟,客厅就被玩具全部堆满了。孩子玩玩这个,又玩玩那个,每个玩具玩不过两分钟就换掉。
原来,都是玩具太多惹的祸。妈妈喜欢给孩子买玩具,加上亲戚朋友也经常给孩子送玩具,孩子的玩具已经堆满了一柜子。加上妈妈没有给孩子建立玩玩具的规矩,如一次只拿出一件玩具玩,玩好了再放回去,所以,当孩子在同一时间面对这么多玩具的时候,就难免产生“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的心理。
其实,并不是孩子的专注力天生不好,只是父母给他的选择太多,分散了他的注意力。所以,如果家里玩具多,玩具的收纳和规则建立非常重要。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把玩具藏在一个封闭式的柜子或箱子里——避免让孩子同一时间内看到太多玩具,一次只给孩子一个玩具玩,这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和秩序感的养成很有帮助。
等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培养孩子玩玩具的规则意识了。可以给孩子自主拿玩具玩的权利,但要与孩子约定好,每次只能玩一种玩具,不要把玩具都拿出来放在他面前,如果想玩另一种,要先把之前拿出来的玩具收纳好。
阻碍孩子深入探索
有位妈妈问:
我看别人家四五岁的孩子摆积木都能摆出好多立体图案来,可我家孩子却总是摆一下就不摆了,而且永远都是简单的平面形状。
我给了他买了五六种不同的积木,木制的、磁力片的、插管的、乐高式……都有,可是他却没有一样能玩好。对别的玩具,也是一样。感觉他对玩具好像并没有什么热情。不知道怎么回事。
原来,这位妈妈太心急了,两岁时就给孩子买了很多积木玩具。甚至有些玩具,如乐高式的场景积木,完全超出了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当孩子总是有太多选择,或者无法驾驭时,就产生了挫败感和无力感,自然对眼前的玩具失去了兴趣,没有了探索欲。
即使孩子的玩具都是适合他这个年龄阶段的,也是孩子喜欢的,玩具也不宜多。因为孩子小的时候,脑部神经尚未发育健全,选择能力和控制能力不够成熟,玩具如果过多,刺激过度,信息过杂,也很容易使大脑形成的各种“兴奋灶”之间互相影响、干扰和制约,阻碍神经系统的发育。所以,如果玩具太多,孩子很容易“浅尝即止”,无法深入探索。结果什么也玩不好,一直处于简单的摆弄阶段。
玩具太多,会让孩子的发展受到伤害,尤其是专注力的发展。
看来,玩具数量真的不宜太多,一段时间内一两个足以。除此之外,还想给你几个重要的玩具使用建议:
——残缺的玩具不要扔,它们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玩具玩不了多久就会坏。因为他们的探索欲太强,总是想着怎么把玩具鼓捣坏了,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所以,经常有妈妈抱怨,说家里的小男孩就是个捣蛋鬼,玩具买回家不到两天就坏了,坏了又要买新的,家里每个月的玩具支出就五六百。
其实,玩坏了的残缺的玩具也大有用处,它们反而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家也有个破坏力很强的小男孩,和爸爸一起拼好的小颗粒乐高警车,宝贝不到一个星期,就全面拆解了,然后就各种零件缺失,再无法复原,于是又要求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10种亲子教育行为因果

10种亲子教育行为因果/李忠辉
有时普通家长与优秀家长,距离并不远。
曾经有人问,学心理学的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没有谁能主宰孩子们的命运,包括老一代的那些杰出的心理学家们。
心理学,只能帮助我们离“懂孩子”更近一步,在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会有更多的头绪,而不是像一只无头苍蝇乱转。
==小时候爸爸帮忙洗澡的孩子,未来社交能力会更强
英国心理学家霍华德.斯蒂尔曾经长期跟踪过英国当地的100个家庭,记录孩子们从0岁起经常是哪个大人给洗澡的,在这些孩子14岁那年,实验人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这些孩子的社交情况。结果发现了一个规律:那些童年时期从没让爸爸洗澡的孩子中,30%会经常跟同龄孩子有冲突;而那些童年时期平均每周让爸爸洗澡3-4次的孩子,他们跟同龄孩子的冲突只有3%。
研究人员认为,孩子们除了在肌肤接触中获取安全感外,爸爸们刚毅、理性的处事方式给孩子带来了稳定的情绪,孩子懂得更理性地对待人际冲突。
==父母从小陪伴并亲自早教的孩子,智商将至少提高29分以上
儿童心理学家Harold M. Skeels曾经研究过一些孤儿院和福利院的一些孩子。其中他对25名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这些宝宝从2岁前已经被送到孤儿院,是因为智力落后被父母遗弃的。后来,孤儿院将其中部分被认为状况太差的送到了福利院。这幸运的25个孩子后来被不同家庭领养。这些家庭的养父母充满爱心,给孩子爱和关注,还像普通儿童那样给予智力刺激。后来,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孩子们的智商普遍提高了29分以上。
孩子们由于父母的陪伴,会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并且父母亲自给予孩子的智力刺激是最简便、高效和具备持续性的。孩子成长最好的老师,原来便是父母自己。
==孩子从小按需喂养,会养成主动性格;规划喂养,会养成被动性格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Dollard,J.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那些婴儿时期采用不同喂养方式的宝宝,到他们稍大时会表现出不同的人际关系心态。值得注意的是按需喂养型的孩子和规划喂养型的孩子。其中按需喂养便是孩子肚子饿哭闹时父母根据宝宝的需求不定时喂养,规划喂养便是父母每天固定宝宝的喂食时间喂养。那些总会第一时间被满足饥饿呼唤的孩子,长大后在跟人交往方面显得积极主动,而那些历经饥饿拒绝和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在跟人交往会较消极和被动。
==2岁开始如厕训练将在3周内取得成功
儿童心理学家Michael Luxem认为,父母训练孩子如厕不要太着急。那些过早训练孩子如厕的父母总会经历失败和煎熬,比如那些在宝宝1岁半或更早训练如厕的父母,他们会经历至少10周的失败。如果太迟如厕训练,比如当孩子上幼儿园还不懂,便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但那些在孩子们刚好2周岁时进行训练,常常会在3周内取得成功。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两个充满诗意的句子: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没有敌意的坚决,即我有一个坚定的、与你不同的立场,我拒绝你,不按照你的来,我坚决,但毫无敌意,不会说你错了。
不含诱惑的深情,即我爱就爱了,没有条件,也不会对你的回应有预期,更不会诱惑你,弄出是你需求我的境况。
这两者,都有清晰的自我。
我拒绝你,但不是因为你错了;我爱你,也并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更不是要你回报什么,我就是爱你。
而敌意与诱惑,都是让对方后退或前进,而躲避了自己。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推荐注册,交流成长: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互动Q群:52700289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企业的处境

企业的处境
企业的处境

一、首先需要解决“蛇”的威胁。
解决蛇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静制动”。蛇视力不好,习性是爱静,蛇只有受到惊吓的时候才会先发制人,你不动,它就不会咬你。
你不动,蛇会自己溜走。
第一关度过了,其它事就好解决了。
二、不用担心树会折断。仔细看图你会发现,树是被砍去一半,看起来危险,但并没有折弯,说明它还是有承受力的。
三、等待蛇爬走了,你上树。剩下的就是你和狮子比耐性。
四、狮子走了你就完全安全了,不必理会池中的鳄鱼。
这张图实质说的是中国当下的很多中、小、微电缆企业的现状。
大树:是你的企业。企业时刻都有被折断的危险。
水:水是你的财产,财产越多,危险越重。君不见多少大鳄昨日风光无限、今日已成牢狱之身。
水中的鳄鱼:是你的同行。无事时,友好和你;有危难时,他张大嘴等待吃掉你。
地下的狮子:是银行和工商税务等执法部门,你有险无险他都等待吃你的肉。
树上的蛇:是缠在你所欠上的债务。不解决你的债务,债务就时刻盯着你,时刻威胁着你的生命。现在很多企业不是都死在债务问题上了吗?
天上的大雁:是你的亲友团。你好,亲友共绕;你难,亲友都飞。
树上吊着的人:就是企业的法人。谁都可以离树而逃,唯他必须独自承担,无依无靠。
地下的斧子:就是你企业的产品,产品必须时刻具备唯一性和必须性。
别指望会有谁来救援,解决方案只有一个:
心不乱,咬牙尖,坚持住,清债务。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用心找,那些隐藏的小动物

用心找,那些隐藏的小动物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发一组图片,一起来找图片里隐身的动物。
你能用多久找到它们?仔细看图,之后图后面有答案。

猫头鹰

【猫头鹰】

叶尾壁虎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推荐注册,交流成长: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互动Q群:52700289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
最好的回答,是作家梁晓声四句话的概括: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之一
一个孩子,陪妈妈逛街时遇到一位流浪歌手。
听完一曲后,孩子走过去,随手把五元零钱扔进了那帽子里。
但是,妈妈接着的举动让我大吃一惊——她走到帽子跟前,慢慢蹲下身子,轻轻将两个硬币放进了帽子里,并微笑着向流浪歌手点头示意。
这位妈妈,没有念过多少书,但这一刻,在孩子面前,顿时高大起来。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

之二
一个职员,有一次跟着老总去谈业务,午餐时,在酒店点了一桌菜。吃饭中途,服务生端上一道特色菜,老总礼貌地说:“谢谢,我们不需要菜了。”
服务生解释:“这道菜是免费赠送的。”老总依然笑着回答:“免费的我们也不要了,吃不了,很浪费。”饭毕,老总将吃剩的菜打了包。
回公司途中,老总将车子开得很慢,好像在寻找什么,过了一会,老总把车停了下来,拿起打包的食物,下车走到一位乞丐跟前,双手递了过去。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之三
网载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孩子,周末,孩子跟着一华人去澳大利亚雪梨海域捕鱼。
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华人总要挑拣一番,然后将其中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
孩子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华人回答:“符合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
孩子说:“远在公海,谁也管不着你呀?”华人淡淡一笑:“不是什么规则,都要别人来提醒、督促的!”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无需提醒的自觉。
之四
自由就是由着自己,无拘无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
美籍华人作家林达写过一本书《历史深处的忧虑》,这本书呈现了一个事实:美国既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最不自由的国家。
有一次,他陪中国朋友游览美国大峡谷。
朋友拿起可乐罐,就想扔进大峡谷:“这么深的峡谷,不干点什么多可惜呀!”林达吓了一跳,赶紧制止:“这是违法的。”
世界上最自由的美国,其实处处充满了不自由:
在大街上拿着打开的酒瓶是违法的。
孩子哭闹,家长上去就一巴掌,是违法的。
连在办公室讲黄段子,也是违法的。
……很多中国人不理解,美国为何有如此多约束。其实正是因为这么多约束,才造就了美国的自由。
哲学家穆勒说:“约束是自由之母。个人的自由,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之五
曾经有一位智者教导他的弟子,打碎了玻璃制品,要把碎片装入垃圾袋,并用笔在上面写道:里面是玻璃碎片,危险!
这样,捡垃圾的人就不会划伤手指。
戏剧家夏衍临终前,痛得十分难受。秘书说:“我去叫大夫。”夏衍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请。”随后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夏衍改动一个字,却感动了一幢楼。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推荐注册,交流成长: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互动Q群:52700289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孩子需要怎样的心理营养

孩子需要怎样的心理营养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爱
很多妈妈说,我当然爱我的孩子,甚至愿意为孩子付出生命。可是到了问题出现时,马上就变得“有条件”了——
“你这么不乖,不要叫我妈妈”
“你还这个样子,我就不喜欢你了”
“你看看你们班那个谁谁谁,你能有他一半好,我也高兴”
“期末考试考砸的话,这个寒假就闭门思过”
看上去好有道理,满满的“爱”,但是都捆绑着不同的条件。
2岁前的孩子,如果苛求打骂多于爱抚,会造成孩子心理问题,集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孩子会有分离焦虑。
常常是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处理好,因为要去上班跟孩子强制分开,或者躲起来偷偷溜掉。
要么就是孩子需要一样东西,你因为手头忙,就不断延迟,孩子一直没有被满足过。比如孩子需要你给他递一个杯子,你却说要锻炼他的独立性。
最初的阶段,父母的情绪平和以及陪伴、加上及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就是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爱需要发声练习,需要跟孩子说出自己的爱。
比如我常常跟儿子在床上玩游戏的时候。
我会假装睡着,然后去抓他,说:“这是谁的崽崽呀?是兔子的吗,还是大灰狼的呢?”
“是你的呀!爸爸,是我,是你的崽崽!”
然后睁开眼睛,“还真的是呀,是我最爱的宝宝,爸爸永远爱你。”
孩子满心地欢喜,我也每个细胞都幸福。然后一个紧紧地拥抱。
第二个心理营养:尊重
爱,就如他所愿,而非如你所愿。
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觉得孩子的想法幼稚就忽视,甚至嘲笑。
有些东西孩子能做主就尊重孩子的选择。比如衣服的颜色,鞋子的款式。还有他们选择的朋友、书本。都可以放开手让孩子去选择。
第三个心理营养:接纳
谁都是不完美的,特别是成长中的孩子,尤其需要父母的接纳与鼓励。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1 | 浏览: |阅读全文

父母的爱,让孩子强大

父母的爱,让孩子强大
image
1960年,心理学家Eleanor Gibson设计了一个“视崖装置”测试婴儿的深度知觉。这个装置是用大玻璃板和黑白格花纹的布,做成一个视觉上的悬崖。
Gibson选择了30位6-14个月的婴儿进行实验,婴儿在视崖面前的表现表明他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
同时还有个意外收获,当婴儿爬到“悬崖”边犹豫不决时,如果站在“悬崖”另一头的妈妈对他微笑、点头表示肯定、鼓励,他就可能勇敢地越过“悬崖”,爬向母亲;
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紧张的表情,婴儿便不敢跨越,甚至哭起来。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对周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他们通过父母的神态、眼睛、行为、语言来认识这个世界。
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孩子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学习,自己也开始去小心翼翼地探索,逐渐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我们说家庭教育重要,就是因为在生命的初始,父母的世界就是孩子的全部世界。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推荐注册,交流成长: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互动Q群:52700289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1 | 浏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