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社交

如何引导孩子社交
有国外的心理学家跟踪采访了100个小学低年级学生,发现:社交能力强、受同伴欢迎的孩子,他们普遍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这个“强”体现在: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而社交能力弱、不受欢迎的孩子,则这方面也较弱,最终,这些孩子往往只能通过攻击,或者回避,或者依赖第三方来解决问题,于是越来越弱,越来越不受欢迎。
同为7-8岁的孩子,为什么想出来的办法会有如此差别呢?
有人认为,这很简单,和孩子的表达能力有关,有些孩子能言善辩,自然就容易忽悠人。
也有人认为,这和孩子善解人意,情商高低有关。
甚至有人认为,和孩子的身高体重也有关,体格强大的孩子更自信,更容易获得同伴的信任和推崇。
这些看起来都各有各的理,但经过心理学家的进一步观察、采访、研究,
发现孩子在发生纠纷后,提出的方案的效果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是:和孩子起心动念的初衷有关,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机”有关。
社交能力弱、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通常他们的思维出发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的。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2 | 浏览: |阅读全文

心理学揭秘孩子的世界

心理学揭秘孩子的世界
先做个选择题:
婴儿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这个世界的?
A 高兴
B 懵懂
C 难过
D 恐惧
答案是D,没错,恐惧。
为什么?
想象一个婴儿在子宫里的画面:
婴儿睡在温暖的羊水里,被子宫包裹着,安静,温暖,
在这个世界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不需要,一切都由子宫脐带全自动供给。
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世界!
我跟世界是一体的,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
可是一出生就完全不一样了,刺眼的光线,嘈杂的声音,寒冷的空气……这个陌生的世界很可怕。
所以他们发出的第一个声音就是哭,那哭声就是害怕,恐惧。
世界已经不一样了,可是婴儿的大脑还没有这样的认知,所以他们的心理还停留在胎儿时期,认为自己跟世界是一体的。
我一哭全世界都得来为我服务,我闭上眼睛一切都消失,我睁开眼睛一切又出现。
这个时期婴儿还远没有主体和客体的概念,一切都是我,我就是全世界。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有质量的教育

有质量的教育
李忠辉 8:23:46
保护“人格权”写入报告(19大),教育“有质量”3字千钧重;

李忠辉 8:27:47
质量标准是什么,素质还是分数?素质的内涵是什么?
南迪  8:28:04
素质第一,分数第二。素质不是学了多少课外知识。我认为素质包括个人安全,自理,自爱,自尊,礼仪,教养,最后学习能力。
李忠辉  8:32:13
素质,是后天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 素质的高低不以人种而划分,任何地方都有素质高的人和素质低的人。人的素质的高低:就是相比较而言,人天生的生理元素和思维元素的多少,以及,后天培养的生理组织的健康程度和思维系统的健全程度。
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在社会上,素质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遗传于自己的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高低以及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
以上解释,来自网络,老李以为第二个更贴切
我以为,素质是死知识以外要素的总和,包括习惯,思维,能力。
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分类,很好。
南迪  8:34:27
可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孩子学了多少东西,会多少乐器,背多少诗,快速做多少题。。
李忠辉  8:34:39
专业素质,更多的变现为能力。
南迪  8:34:44
社会素质应该>专业素质
李忠辉  8:35:01
这个,我不赞同。因人而异,没有标准。。从事专业工作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比例。从事社会工作的,要求社会素质高于专业素质。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让孩子学会说不

让孩子学会说不
不会拒绝的孩子,会将那份本应不该自己来承受的情绪变成自己的心理的负担,而这种负担会不断发酵,成为日后各种问题的温床。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把教会孩子说不, 还要把说不的权利交还给孩子。
越是小的宝宝,越是没有拒绝别人的经验和技巧。
其次,在日常教育中,很多家长过分在乎礼貌与美德,不会刻意教孩子如何拒绝,最后发现孩子乖巧又懂事,却连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都无法开口拒绝。
比如说,你是姐姐,要让着点弟弟,在这样的话语环境里,心理就有了道德负担。
另外,大一点的宝宝,可能会害怕因为拒绝失去玩伴而落单。
还有的时候,真遇到冲突性场合,拒绝的话又常常由爸妈代为说出口了,缺少了锻炼的机会。
久而久之,再去教孩子要勇敢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孩子最后也会以“我不敢”“我不会”“妈妈你帮我说”“没事儿,我觉得没什么”等借口搪塞而不去做。
不懂得说不的孩子,是不快乐的,家长们都会担心,这样都孩子长大后还很有可能会吃亏。

教会孩子说不——
1. 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真实感受
拒绝别人的第一步往往是要教会孩子发现自己的真实感受。
例如,有的孩子总是会被借东西,而孩子自己心里介意却不敢说出口,这时候家长需要做的是:肯定情绪—澄清感受—寻找方法—积极尝试—鼓励肯定。
肯定情绪:
今天又有小朋友问你借铅笔,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是吗?
嗯,我有点害怕。
澄清感受:
嗯,妈妈看出来你有点害怕,但我也看出来你不希望自己心爱的铅笔再离开自己了,对吗?
是的,我不想我的铅笔再被他拿走了,这是我最喜欢的铅笔!
寻找方法:
那妈妈告诉你一个方法来帮你解决问题好吗?
好的,但是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我害怕。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怎样的孩子受欢迎

怎样的孩子受欢迎
有国外的心理学家跟踪采访了100个小学低年级学生发现:社交能力强、受同伴欢迎的孩子,他们普遍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这个“强”体现在: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而社交能力弱、不受欢迎的孩子,这方面的解决能力也较弱,最终这些孩子往往只能通过攻击,或者回避,或者依赖第三方来解决问题,于是越来越弱,越来越不受欢迎。
同样是5-12岁的孩子,为什么他们想出来的办法会如此的不同呢——
有人认为,这和孩子的表达能力有关,能言善辩的孩子更能影响别人。
也有人认为,这和孩子善解人意,情商高低有关。
甚至,还有人认为,和孩子的身高体重也有关,体格强大的孩子更自信,更容易获得同伴的信任和推崇。
这些看起来都各有各的理,但经过心理学家的进一步观察、采访、研究,发现孩子面对冲突,提出方案的效果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是:和孩子起心动念的初衷有关,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机”有关。
社交能力弱、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通常他们的思维出发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的;而那些社交能力强、更受同伴欢迎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出发点,是“以逃避惩罚为目的”的。
显而易见,两类孩子对社会认知的成熟度、对行为规范的执行力、对行事后果的判断力不同。
举个例子:A孩子先拿到玩具,这时候,B孩子也想要这个玩具,于是B去抢A的玩具。
社交能力弱的孩子会认为:玩具我先拿到,所以是我的,我不想给你。
社交能力强的孩子则会思考:如果我们为了玩具发生争执,最后可能都要被老师惩罚。
于是社交能力强的那个A会和B说:我们轮流玩吧。
而社交能力弱的那个A,则会说:等我玩够了之后了再给你玩。
在成人眼中,这两种说法似乎是差不多的,都是轮流的意思,但是,在孩子的意识里主语不同,一个是“我们”,一个是“我”和“你”,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懂得拒绝,让孩子成长更顺利

懂得拒绝,让孩子成长更顺利/李忠辉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总是不可避免的要拒绝孩子一些事,比如买昂贵的玩具、长时间看电视等等。
然而,专家又说“童年心理创伤会伴随孩子一生”,我们还是多多少少会担心,因为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当,给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影响。
其实合理的拒绝方式,会更利于孩子成长——
1,你自己做决定吧!
当我们想让孩子停下他正在做的事情时,可以试试这句话。我们明确传达出背后的原意:你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举个例子,有一次女儿看电视很晚都不肯睡觉,多次提醒之后女儿依然不听。虽然其实我内心挺气的,但还是平静地跟她说:
“今天妈妈好累,明天没法叫你起床哦。如果你现在就早点收拾睡觉,还能自己听到闹钟起床,太晚睡就听不见闹钟了。所以,是继续看电视还是早点睡,你自己做决定吧。”
第二天其实我很早就醒了,但硬是憋着没叫女儿起床。等她醒过来已经快到上学时间了,只好急急忙忙地摇我起床,让我快点送她上学。
虽然最后她还是迟到被老师教育了,但却吸取了教训,每天到点就乖乖自觉上床睡觉了。
当然,当时女儿是对我有点怨气的,但我并没有因此被女儿看作“野蛮”妈妈。因为我先前已经跟她讲得很清楚了:是她自己做的决定,就该承担相应的结果。
一来二去,她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缓冲”,自己也是明白事情前因后果的;哪怕一时生气,慢慢也会自己领悟过来。
2,这个话题就此打住!
被爷爷奶奶带大,或者“6+1”家庭的孩子,往往都有一个通病:无理要求被拒绝后,百般纠缠。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拒绝时一定要果断。
比如,孩子一定要坚持买某个特别昂贵的礼物时,我们可以这样回复他:“宝贝,你前几天才买了一个新玩具,我们先好好探索那个玩具的玩法。这个我们下个星期再买好吗?”
如果孩子还是固执己见,我们就要果断回复:“好了,这个话题就此打住。”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又哭又闹,但我们一定要坚定立场告诉他:“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
如果孩子继续纠缠,那么就开始“复读机”模式,但注意语气要尽量平静。是的,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哭闹,但让孩子理解和领会我们的决定,本来就更像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
特别要注意的是: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爸爸妈妈的行动一定要一致,千万不要互相“拆台”。因为孩子是很聪明的,一旦爸妈有一个人动摇,他的攻势马上变本加厉!
等孩子态度软下来了,我们再抓紧时间、趁机教育,指出孩子要求中的无理之处,让他明白是非对错。如果能坚持下去,一定能把孩子引导到好的方向发展。
3,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孩子做了一件让我们很生气的事,比如玩水把水洒得到处都湿哒哒,不妨试试这句话。让孩子来打下手,帮忙把客厅、房间的的水清理干净。
虽然这句话乍一听,是我们请孩子来帮助我们想办法,反而好像问题出在我们身上。但这句话可以说相当有“套路”了——
当我们这样拒绝孩子的某些行为时,他就不会把我们放在他的「对立面」,因为他感受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但同时,由于他也参与到收拾“烂摊子”的过程,就会切身体会到自身行为的后果。
4,妈妈爱你,但不喜欢你这么做
无论嘴上多么强硬的孩子,内心里都非常渴望爸妈的爱和肯定。所以,当我们拒绝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时,一定要记得——把“事情本身”跟“孩子本人”分开。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有出息的孩子,都有这3种特征

有出息的孩子,都有这3种特征
中国有句老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的概括了一个人在幼儿时代的发展规律。
说的是从3岁孩子的行为举止,就能恍惚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便可窥知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
拥有以下3种特点的孩子,大多是大有前途的,以后将成为称职的家庭顶梁柱、甚至一个家族的主心骨。
1、主动学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偏偏现状是,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多以灌输的方式让孩子被动接收学习。
一本好书能影响一个人一生,这是不争的真理。所以,当孩子满心欣喜的捧起一本书贪婪阅读时,那真真应该是令父母最高兴的时刻,因为孩子懂得了主动学习。而能主动学习的孩子,无疑掌握了一把成功人生的金钥匙。这也是看一个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的重要因素之一。
读书开阔眼界,让孩子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以让他知善恶、明事理,更容易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致于迷失方向、把握自我。可孩子如何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呢?笔者认为,多半是父母以身作则的结果,父母是孩子的直接影响者,如果父母一回家就捧手机玩,那么孩子势必也将成为小手机迷。若父母喜读书,“近朱者赤”的孩子,便很容易爱上阅读和学习。
2、懂得克制
嘴馋是孩子的共性。曾经国外有一个判断孩子是否懂得克制小实验,说在孩子面前摆一个他最爱的食物,跟他们说:”妈妈出去一趟,如果你能忍住10分钟不吃,那么你将能得到两个。”
有的孩子一看到最爱的东西,急不可待的把食物吃掉了,只有少数的孩子耐住了性子,克制自己的欲望,以获得更丰厚的报酬。有后者这等素质,哪怕在学校里,所有的孩子都在嬉戏打闹,他也能先埋头做完作业在加入其中,以致于后来在社会上都不是等闲之辈,人生比较出色。研究人员也发现,那些自制力强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因为拥有自制力较强的孩子,做事情比较专注、懂得克制。
3、不排斥做家务
李嘉诚说,勤奋是成功最基础的条件。因为勤能补拙,穷孩子如果想逆袭走上人生巅峰,也首先必须事事勤奋。而让孩子从小练习做家务,其目的不是为父母分忧解劳,而就是培养其勤奋负责的性格特质。
我家邻居的儿子小森,刚满3岁,吃饭的时候已经完全不用父母操心,有时候看到家里哪里有纸屑垃圾,还会拖着小短腿收拾一下。足足像一个小小男子汉了,楼里的人都说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其实想要孩子成为精英,做家务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后多半不能吃苦,独立能力差,人生之路也会趋向平庸。 所以说,现在不让孩子吃点苦,将来的世界会让他很苦。让孩子养成从小做家务的习惯而不嫌弃孩子“帮倒忙”,也是智慧妈妈才有的做法。不正应了那句话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1 | 浏览: |阅读全文

不会玩的孩子,会被社会淘汰

不会玩的孩子,会被社会淘汰
马云最近在一次演讲中说,那些不会玩的孩子,最后才会被社会淘汰。
怪不得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说,一个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美国心理专家亚历山大•鲁宏认为:人的个性,就像树的年轮,是一圈一圈发展下去的。
婴儿的一圈,代表享受与爱;孩童的一圈,代表创造与幻想;少年的一圈,代表玩耍与嬉戏;青年的一圈,代表爱与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
著名作家沈从文从小逃学——到街上看杀猪屠狗、观察打铁磨刀的小贩……人生百态富裕他丰富的文学营养,在街上浪迹给与他的,也许胜过课堂上的背诵。
当然,并不是鼓励孩子逃学,而是人生这堂课,比学校的教室更丰富。
郑也夫说,自己年少时非常贪玩。贪玩儿说明孩子对游戏有热情。如果孩子对玩都不感兴趣,那未来就糟糕了——因为人的一生很长,许多事情是靠玩耍指引的。
美国儿科学会有一项研究,认为“自由玩耍会让孩子变得更具有创造性”。
但很多父母为了让自己孩子出类拔萃,各种兴趣班已经办成了压力班。最终,只会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玩要玩得有创意,有品质。
著名作家龙应台是怎样培养孩子玩呢?她说,儿子小时候,常带他去剧场看戏,去公园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后来孩子长大了,自己到巴塞罗那看雕塑。
要让孩子保持他们对世界的热爱和好奇心,如此他才能不断的去探索新鲜事物,去进步。
要锻炼他们坚韧的心性,这样他才能够在以后有足够的耐力和意志力走完并不简单的人生道路。
要激励他们的进取心,让他们在发现自己的不足后不懈前行。
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他能够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庸碌一生。
要培养他们的主观意识,这样他才能真正的做自己。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主场优势效应

主场优势效应
在一次幼儿园郊游中,小朋友们都围坐着有说有笑地吃零食,但有个蓝色衣服的小男孩,却孤零零地坐在一边。原来,他妈妈忘了给他准备零食。
而同时,另一个白衣小男孩,带了很多零食,兴冲冲地分享给老师和自己的好朋友。老师发现蓝衣小男孩没带零食后,就笑着跟白衣小男孩说:“你看,XX没带零食呢,你是不是该分享一点给他呀!”
白衣男孩听完,就拿了一袋零食给蓝衣男孩。蓝衣男孩眼里闪过一丝惊喜的神色,但随即却涨红了脸。不过,他也没有拒绝,跟白衣说了谢谢。
接下来,蓝衣男孩便是闷声吃零食,而白衣男孩却表现得更加自信活跃,快乐地跟更多小朋友分享了。
巨大反差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主场优势效应”,怎么理解这个概念呢?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你有没有曾经出现这样的感觉——
聚餐吃饭别人买单会感觉不太舒服,自己买单却很舒坦;
你坐别人的车容易感觉不自在,开自己的车载别人却很坦然……
在运动场上,这一点也很普遍,在“主场”比赛的一方,取胜的概率往往高于处于“客场”的一方……
心理学家发现,其实“主场优势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利用“主场优势效应”,增加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优势呢?建议如下——
1,让孩子多“请客”而不是“做客”
比起到其他小朋友家玩,让孩子邀请其他小朋友到家玩,孩子会更放松。虽然确实有些孩子喜欢到别人家做客,但也难免有所拘束。
而掌握了“主场优势”的孩子,不仅能学会待人接物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很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次孩子用自己的玩具、零食“招待”小客人后,自信水平值都有所提升。当然,这种“招待”不能是强迫孩子分享的。
2,集体活动要先到
如果孩子要参加的是和邻居、同学一起组织的郊游等集体活动,先到更容易获得“主场优势”。
比如野营,如果孩子能提前参与到场地的安排、布置中,“主场优势效应”不仅会大大提升孩子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还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信与自豪感,以及提高孩子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3,鼓励孩子分享
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出去郊游时,爸妈最好鼓励孩子跟他人分享自己的零食;相对的,分量也要准备到孩子能分享给他人。
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消磨自信还是提升自信,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孩子。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吃人嘴软”会充分体现。
随着次数的增多,“主场优势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失去“主场优势”的孩子,会越来越担忧别人的看法;而那些经常在活动中分享的孩子,会在一次次正面反馈中,变得越来越积极自信。
【老李点评】
做父母的,总是容易担心孩子会吃亏。但是,真正的吃亏并不在于表面上的“分给别人的多”、“做的比别人多”,而在于让孩子失去了“主动权”。
如果我们做的得当,让孩子充分利用主场优势效应,就不必担心孩子像英国文学家培尔辛说的那样:“除了人格之外,人生最大的损伤,莫过于失去自信心了。”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爱,就是放手,习惯孩子的离开/李忠辉

爱,就是放手,习惯孩子的离开/李忠辉
李忠辉 20:03:46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伟大的。因为爱,所有的努力,都是让孩子可以长大,离开。
孩子和妈妈的分离,是生理的,从母体分离出来。
然后,经历爸爸妈妈不能陪自己玩耍,去上班,经历自己去幼儿园,一天见不到爸爸妈妈。然后上学,偶像崇拜,从爸爸妈妈变成老师。
然后长大的过程中,不断有各种冲突麻烦,爸爸妈妈总是大包大揽,全部解决。最靠谱的,始终是爹是妈。
巍子 20:08:00
看着李老师说的话,好心酸,心痛
李忠辉 20:08:16
还没到最痛的时候。
巍子 20:08:49
已经痛都的呼吸困难,所说的一切,都印在我的身上。
李忠辉 20:09:21
然后孩子初中了,高中了,住校了,周末才见一次。好多父母都有这种不适应啊,每天看到孩子,总有那么多不满,突然一个星期见不到孩子了,你会不自觉去他(她)的房间去瞅瞅。
还是幼儿、小学时候,孩子被父母要求分床睡,父母想尽办法,做很多努力。对吧。
等到孩子青春期,突然和爸爸或者妈妈,有了距离,不再轻易拥抱。父母被孩子嫌弃,土气,过时,观念落后,OUT。
好不容易,父母适应了周末才见一次,却不习惯孩子一个暑假和寒假,都在玩耍。
孩子终于努力,上了大学,只有寒假,暑假和你在一起了。
你以为寒假暑假有机会和孩子在一起,准备了好多吃的,结果孩子不回家,去看女朋友,男朋友了。
如果是女儿,她说,妈妈,我一辈子不嫁,就陪着你——你很欣慰。可是转眼,孩子整天和男朋友在一起,并没有多少时间陪妈妈。
父母挣钱,孩子还没挣钱,就花父母的钱,谈恋爱了。
大部分的父母,心情复杂,最终为了孩子的幸福和未来,忍住了所有的孤独,心痛。
孩子从生理的分离,走到地理距离的分离,再走到心理距离的分离。
如果你不适应,你的爱,有问题。如果你纠结,你需要在本源学习圈用心学习啊。对吧。
然后,专业的选择,就业的选择,父母有的能说上话,有的说不上。有的孩子会用心征询父母意见,有的孩子一句话:你们懂啥?
李忠辉 20:16:49
根据时间轴,我继续展开。
孩子长大了,终于工作了。
此时,没有了寒暑假,只有黄金周假期,春节假期。这时候,孩子说,老板让加班,为了孩子前程,父母们心里想着,念着,还是忍住了接受孩子的不回家。
是不是觉得,孩子走的越来越远,我们老花的眼,已经看不清孩子的背影了呢。
孩子终于说,妈妈,爸爸,我春节回家。父母像过节一样,准备孩子的住处,被子床单,晒了又晒,桌子和地板拖了又拖。吃的买了N多,塞满冰箱。
还有若干让孩子带走的各种土特产和关怀。我就曾经体验,任由母亲把车的后备箱,随便塞,我绝不说不要,因为那是母亲的爱。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