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成长

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李忠辉

梁冬:每一对父母,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可是,和很多家长的交流中,我读出了他们对这句话深深的怀疑。一个妈妈说,娃爸是北航毕业的高材生,娃妈大学毕业后直到现在还在参加各种考试,一路过关斩将;可是娃在学校就是一副懒散相,家长缕缕被请。
身教是不容置疑的,要孩子成为什么人,父母首先得是什么人,尤其在伟人和品行方面的影响。但是,父母是什么人,孩子不一定是什么人——差别在于教育方式的不同。
单从身教来说,父母是那样的人,是前提,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只是,如果父母是善良的人,孩子也更容易在善良的成长环境中耳濡目染,接受善良的心性和价值观。
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孩子的一些口头禅,一些习为习惯……大多从父母那里直接复制。也因此,我们经常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我们的影子。比如:一些骂人的措辞,肢体语言,对待人和事的基本态度……尽管我们很少去要求孩子复制,但孩子真的就和我们一样了。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染缸,社会是孩子的成长的第二个染缸。孩子经历的每一件事和挫折,每一次思考,都是孩子在成长中去伪存真,不断磨砺人生的方式。
孩子首先会向自己喜欢的人、崇拜的人学习,也愿意进行这种学习。父母是孩子早期喜欢和崇拜的人,后来是老师、优秀的同学、社会中的英雄、各种偶像以及文艺作品中的角色。
孩子的成长,最早是从言行模仿开始,然后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然后是角色和形象自我塑造。从被动学习,走向独立思考。
在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教育者越是受孩子欢迎,引导和教育的效果越好;越是尊重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规律,我们的努力对孩子的影响力也越大。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1 | 浏览: |阅读全文

感恩与接纳

感恩与接纳/李忠辉
今天在本源学习圈的学员群沟通交流,有一些心得公开分享下:
误区
孩子成长,就是和我们逐渐地分离;我们陪伴孩子,然后接受孩子长大飞走的结局。我们要习惯孩子的独立和分离。
父母陪伴有很多误区,体现在:1,把孩子当作自己未尽愿望的延续;2,照顾孩子,弥补自己童年遗憾;3,攀比或者跟风的教育行为。
如何接纳
接纳就不抱怨。了解了规律,才能做到接纳。而好好学习,就可以了解规律。规律即本源,事情本来的样子。
本来的样子,一般人是看不清楚,所以,需要学习啊。
比如下厨的人,都有被刀切手的经历吧,这是教训,大部分总结经验,用刀会小心,知道不小心会切手;这也是一种学习,实践学习——刀用不好,会切手,是规律。
比如北方人,从小就吃面食,这并非幼儿根据喜好做的选择,而是家庭,从小就不断熏陶和传递一种文化,包括饮食文化,是被动的,但愉快地接受的,是一个潜意识写入的过程。因为父母喜欢,所以自己也喜欢,适应。
还比如,看书学习,思考,讨论,自己没经历,但讨论和思考也帮助自己成长。
我们圈子的家长,有自己痛了,来找处方的;有不小心进圈子,被熏陶和感染的;有积极讨论,未雨绸缪,提前接触教育艺术和案例的。
我们来分析下,通常情况下,家长为什么抱怨?
1,自己的努力没有预期的回报(种庄稼,没遵循规律,或者运气不够好)。
2,自己不懂,习惯找孩子的责任(无知的人,更习惯抱怨;古代的人抱怨天气,现代的人,抱怨就少了)。
3,比较后,对孩子的结果不满意(信息社会,最大的害处就是这点,你永远看到别的孩子的闪光点和自己孩子的不足)。
我们都习惯了传播人家家庭的不幸,但却喜欢传播别人孩子的优点。
孩子不同阶段,规律都是什么呢?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2 | 浏览: |阅读全文

生命如花绽放

生命如花绽放/李忠辉
    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我们的心情会不同,愉悦或者烦躁?为什么在不同的人面前,我们的思维会不同,清晰或者纷乱?为什么我们不同的阅读,我们的信息获取感受会不同,快乐或者痛苦?
     我们说一个人,可以说是身,也可以说是心,也可以说是灵。身,是心的居所,灵魂的居所。
     不同的人,他们的心灵能量场会相互影响,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强大的人可以忽略和排除干扰,更好地吸收积极的能量;虚弱的敏感的人,则难以抵抗那些负面的能量场。
     我们之所以有时候身体不舒服,是因为个人的意识太强烈,自我的靶子过于明显,容易聚集生活周遭的人发出的信息。如果你状态比较好,整个身心都可以放空,周围的信息就会穿越而过,无法在你的身心聚集,产生作用。如果你状态不好,就像一个靶子一样,不断聚集对方的能量信息,产生冲突和痛苦。
     当然,如果你是选择主动面对和承受,那就是一种经历痛苦的洗礼,一种身心灵净化的仪式,一种治疗了。
     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和不同的人在一起,会感受和收获不同的能量。和消极的负面能量的人群在一起,我们容易受到邪性的渲染和牵引;和积极的正能量的人群一起,我们可以有更多积极的干净的信息,不断熏陶,浸染,指引我们学习和成长。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6 | 浏览: |阅读全文

春的季节

春的季节/李忠辉
这个月有两件大事:一是立春,二是春运来了。
提醒大家,回家路上吃饱穿暖。陪伴时用心一点,告别时用力一点。
春节,是一个团聚的时刻,也是一个离别的季节。
春的季节,是一个喜悦和伤感交集的季节;是一个和过去说再见,期待来年的季节。
相聚总是短暂的,离别才是永恒的。无论多么甜蜜幸福的相聚,最终都会生离死别。
父母的陪伴,不过18年。夫妻的缘分,如果幸运,会超过18年,甚至20年,30年。
不管时间长短,那所有的恩情,我们都会一生铭记。
春节,是一个总结的时节,是一个展望的时节,是一个萌发心愿的时节。
所有的美好,都因为你,执着地向往。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减轻疼痛的方法

减轻疼痛的方法/李忠辉
    减轻疼痛,是一个生理或者心理疼痛的缓解话题。
    老李从文献及咨询实践,结合自身体验,发现减轻疼痛,有如下非药物方式:
    ——数钱可以减轻疼痛
    中山大学一个心理团队通过500人次的实验,发现数钱或用包括金钱的单词造句的方法,可以减轻被试者的疼痛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币种、面值和数额足够惊人,在类似截肢这样的外科手术中,让患者数钱完全可以代替全身麻醉。
    ——恋爱、亲情等愉悦感觉,可以降低痛感
    恋人或者亲人的关切,带来愉悦的心理感觉,可以明显地降低生理疼痛。
    ——责任感激发坚韧的意志,增加承受力
    一个陷入困境的家庭,通常都有一个异常坚强的一个人,带领大家共同面对各种困境,走出艰难。
    ——目标激励,让一个人潜能获得激发
    一个拥有强大目标的人,可以忍受眼下更多的困难和痛苦,甚至是生理、心理的疼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左边深圳,右边惠州

左边深圳,右边惠州/李忠辉

计划了一年的三水线,昨天轻松完成了。
三水线是深圳驴友熟悉的一条户外山野穿越路线,从三杆笔上,水祖坑下,全程18KM,33个山头,累积爬高2800米(三个梧桐山)。
因为正好走的是深圳和惠州的分界线。所以,左边深圳,右边就是惠州。
活动之后,感慨唏嘘,心得记录如下:
1,没有准备的行动,十有八九泡汤。
2,好的同行伙伴很重要,因为彼此的关照和鼓励,真的很重要,人生也是如此。
3,熟悉和了解你需要挑战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策略,合理分配自己的体能和其他资源。
4,逞能是失败的母亲。
5,有时候外援的支持是关键的因素。
6,有了合理的目标、计划和资源安排,剩下的成功要素,就是坚持了。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2 | 浏览: |阅读全文

​有效的倾听/李忠辉

有效的倾听/李忠辉
【无定见判断】
——我前天买了本书,关于倾听的,说真正的倾听主要有二点,一是传递信息,二是不做经验性的评判;突然了解到了倾听的关键所在了,所以想聊一聊关于倾听的话题。
——这个话题还是请李老师来讲
——上星期一我谈到了,孩子回家说学习很累,然后我找了很多关于如何解除疲劳的方法告诉他,结果他并不是很乐意接受。通过沟通,大家都提醒我没有了解到孩子真正的需求。这是倾听出了问题,孩子想传递给我的信息是什么,我没有用心去倾听。
——其实我们大家都有这个问题的,好多事情都是按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要真正能听见,先要抛弃很多自己的经验。【参阅】《用自己尺子衡量世界》http://www.up365.net/post/164.html
——再比如,孩子向我诉说,老师性格怪异,处事情绪化。我立即说,老师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的方式。如此一来,话题就结束了。孩子对我传递的是对这个老师的看法,而我反馈的是,不要对老师有成见,这样就阻断了孩子的这个信息的传递。
——你用自己例子,精彩地说了沟通中的倾听:孩子对我传递的是对这个老师的看法(事后知道的),而我反馈的是,不要对老师有成见(当时立即做了评价),这样就阻断了孩子的这个信息的传递(结果)。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2 | 浏览: |阅读全文

爱情的几个阶段/李忠辉

爱情的几个阶段/李忠辉
一对相爱的男女,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一加一等于一,你跟我想象的完全一样,这是激情期。心理学上说,这是情结与情结对上了,其实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但是,你和我头脑中想象一模一样的阶段。彼此都活在幻觉中。
第二个阶段,一加一等于零,我的人生痛苦一切都是因为你。婚姻战争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试图改造对方,当筋疲力尽,发现对方完全是另外一个人时,还愿意接受那个真实的他,那才是爱。
第三个阶段,一加一等于二,你是你,我是我,但是我们在一起。
 
和孩子讨论的时候,孩子说她听了一个讲座,大意是爱情分为四个阶段: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3 | 浏览: |阅读全文

长大,就是不断远离/李忠辉

长大,就是不断远离/李忠辉
当孩子哭喊着出生,欢笑着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突然间被升级了,被赋予一种不能推卸的责任。
从肉乎乎的宝贝到蹒跚学步的娃娃,从粘乎依赖到独立上学,开始安排自己个性的假期活动,不再嚷嚷爸爸妈妈带着她去动物园、公园和海边……
不管什么阶段,孩子的笑脸,就是我们的世界里四季明媚的的阳光,让我们下班回家,可以一扫困顿。
我们无需要求孩子听话,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权威——
如果孩子每天都很开心,我们就是正确的;如果孩子有什么事都和你商量下,你的权威才是真实存在的。
爱是很奇妙的——
我们牵着孩子的手,最终是为了可以放手。我们拥抱孩子,却是为了孩子有为自己梦想飞翔的勇气。
我们不愿意我们爱的人远离我们,但是,我们的爱和放手,却是帮助孩子有能力远离我们。
爱,真的很奇妙——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2 | 浏览: |阅读全文

有文化与没文化

有文化与没文化/李忠辉
    在本源学习圈做跟踪咨询,常常听到人说:李老师,我上学少,没文化,学习能力不够。
    其实就谦卑这点,就比很多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好多了。自以为是,是思维的僵化和固执,是固步自封。这一个人群,把自己专业的权威,自然地转移到非专业的领域,比如教育孩子。
    可见,自以为是的人群,其实是缺少智慧。他们无法客观地了解自身的局限,以及一个领域的客观规律和另一个领域的客观规律,差异在哪里。
    我也眼见很多没有上学的一个人,内心明亮,充满包容和理解,善于倾听和表达……我无法用没文化来形容他们,相反,他们很有文化!
    学术一点,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可见,文化其实和一个人拥有的知识量,没有必然关系。有时候过多的知识,反而束缚了思维。有时候,知识的缺少,却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性洞明。
    懂得爱孩子,包容和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妇女,如果从没上学,也是极其有文化的。文化是无需提醒的内心自觉。
    为人处事的谅解、认知,不以为自己知识和学历而优势的人群,那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他们懂的尊重和平等对话。
    尤其是善解人意,为人着想的善良和谦让,这种人格品质,你能说是没文化么?不能。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2 | 浏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