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给潜意识“杀毒”

[置顶] 家长如何突破成长瓶颈

[置顶] 利于孩子成长的能量场

[置顶]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置顶] 和解

[置顶] 从身体触摸内心

[置顶] 衡量世界的尺子

[置顶] 孩子喜欢怎样的批评

[置顶] 我们和孩子是"一伙的"

懂得拒绝,让孩子成长更顺利

懂得拒绝,让孩子成长更顺利/李忠辉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总是不可避免的要拒绝孩子一些事,比如买昂贵的玩具、长时间看电视等等。
然而,专家又说“童年心理创伤会伴随孩子一生”,我们还是多多少少会担心,因为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当,给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影响。
其实合理的拒绝方式,会更利于孩子成长——
1,你自己做决定吧!
当我们想让孩子停下他正在做的事情时,可以试试这句话。我们明确传达出背后的原意:你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举个例子,有一次女儿看电视很晚都不肯睡觉,多次提醒之后女儿依然不听。虽然其实我内心挺气的,但还是平静地跟她说:
“今天妈妈好累,明天没法叫你起床哦。如果你现在就早点收拾睡觉,还能自己听到闹钟起床,太晚睡就听不见闹钟了。所以,是继续看电视还是早点睡,你自己做决定吧。”
第二天其实我很早就醒了,但硬是憋着没叫女儿起床。等她醒过来已经快到上学时间了,只好急急忙忙地摇我起床,让我快点送她上学。
虽然最后她还是迟到被老师教育了,但却吸取了教训,每天到点就乖乖自觉上床睡觉了。
当然,当时女儿是对我有点怨气的,但我并没有因此被女儿看作“野蛮”妈妈。因为我先前已经跟她讲得很清楚了:是她自己做的决定,就该承担相应的结果。
一来二去,她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缓冲”,自己也是明白事情前因后果的;哪怕一时生气,慢慢也会自己领悟过来。
2,这个话题就此打住!
被爷爷奶奶带大,或者“6+1”家庭的孩子,往往都有一个通病:无理要求被拒绝后,百般纠缠。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拒绝时一定要果断。
比如,孩子一定要坚持买某个特别昂贵的礼物时,我们可以这样回复他:“宝贝,你前几天才买了一个新玩具,我们先好好探索那个玩具的玩法。这个我们下个星期再买好吗?”
如果孩子还是固执己见,我们就要果断回复:“好了,这个话题就此打住。”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又哭又闹,但我们一定要坚定立场告诉他:“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
如果孩子继续纠缠,那么就开始“复读机”模式,但注意语气要尽量平静。是的,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哭闹,但让孩子理解和领会我们的决定,本来就更像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
特别要注意的是: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爸爸妈妈的行动一定要一致,千万不要互相“拆台”。因为孩子是很聪明的,一旦爸妈有一个人动摇,他的攻势马上变本加厉!
等孩子态度软下来了,我们再抓紧时间、趁机教育,指出孩子要求中的无理之处,让他明白是非对错。如果能坚持下去,一定能把孩子引导到好的方向发展。
3,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孩子做了一件让我们很生气的事,比如玩水把水洒得到处都湿哒哒,不妨试试这句话。让孩子来打下手,帮忙把客厅、房间的的水清理干净。
虽然这句话乍一听,是我们请孩子来帮助我们想办法,反而好像问题出在我们身上。但这句话可以说相当有“套路”了——
当我们这样拒绝孩子的某些行为时,他就不会把我们放在他的「对立面」,因为他感受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但同时,由于他也参与到收拾“烂摊子”的过程,就会切身体会到自身行为的后果。
4,妈妈爱你,但不喜欢你这么做
无论嘴上多么强硬的孩子,内心里都非常渴望爸妈的爱和肯定。所以,当我们拒绝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时,一定要记得——把“事情本身”跟“孩子本人”分开。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有出息的孩子,都有这3种特征

有出息的孩子,都有这3种特征
中国有句老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的概括了一个人在幼儿时代的发展规律。
说的是从3岁孩子的行为举止,就能恍惚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便可窥知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
拥有以下3种特点的孩子,大多是大有前途的,以后将成为称职的家庭顶梁柱、甚至一个家族的主心骨。
1、主动学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偏偏现状是,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多以灌输的方式让孩子被动接收学习。
一本好书能影响一个人一生,这是不争的真理。所以,当孩子满心欣喜的捧起一本书贪婪阅读时,那真真应该是令父母最高兴的时刻,因为孩子懂得了主动学习。而能主动学习的孩子,无疑掌握了一把成功人生的金钥匙。这也是看一个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的重要因素之一。
读书开阔眼界,让孩子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以让他知善恶、明事理,更容易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致于迷失方向、把握自我。可孩子如何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呢?笔者认为,多半是父母以身作则的结果,父母是孩子的直接影响者,如果父母一回家就捧手机玩,那么孩子势必也将成为小手机迷。若父母喜读书,“近朱者赤”的孩子,便很容易爱上阅读和学习。
2、懂得克制
嘴馋是孩子的共性。曾经国外有一个判断孩子是否懂得克制小实验,说在孩子面前摆一个他最爱的食物,跟他们说:”妈妈出去一趟,如果你能忍住10分钟不吃,那么你将能得到两个。”
有的孩子一看到最爱的东西,急不可待的把食物吃掉了,只有少数的孩子耐住了性子,克制自己的欲望,以获得更丰厚的报酬。有后者这等素质,哪怕在学校里,所有的孩子都在嬉戏打闹,他也能先埋头做完作业在加入其中,以致于后来在社会上都不是等闲之辈,人生比较出色。研究人员也发现,那些自制力强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因为拥有自制力较强的孩子,做事情比较专注、懂得克制。
3、不排斥做家务
李嘉诚说,勤奋是成功最基础的条件。因为勤能补拙,穷孩子如果想逆袭走上人生巅峰,也首先必须事事勤奋。而让孩子从小练习做家务,其目的不是为父母分忧解劳,而就是培养其勤奋负责的性格特质。
我家邻居的儿子小森,刚满3岁,吃饭的时候已经完全不用父母操心,有时候看到家里哪里有纸屑垃圾,还会拖着小短腿收拾一下。足足像一个小小男子汉了,楼里的人都说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其实想要孩子成为精英,做家务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后多半不能吃苦,独立能力差,人生之路也会趋向平庸。 所以说,现在不让孩子吃点苦,将来的世界会让他很苦。让孩子养成从小做家务的习惯而不嫌弃孩子“帮倒忙”,也是智慧妈妈才有的做法。不正应了那句话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1 | 浏览: |阅读全文

不会玩的孩子,会被社会淘汰

不会玩的孩子,会被社会淘汰
马云最近在一次演讲中说,那些不会玩的孩子,最后才会被社会淘汰。
怪不得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说,一个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美国心理专家亚历山大•鲁宏认为:人的个性,就像树的年轮,是一圈一圈发展下去的。
婴儿的一圈,代表享受与爱;孩童的一圈,代表创造与幻想;少年的一圈,代表玩耍与嬉戏;青年的一圈,代表爱与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
著名作家沈从文从小逃学——到街上看杀猪屠狗、观察打铁磨刀的小贩……人生百态富裕他丰富的文学营养,在街上浪迹给与他的,也许胜过课堂上的背诵。
当然,并不是鼓励孩子逃学,而是人生这堂课,比学校的教室更丰富。
郑也夫说,自己年少时非常贪玩。贪玩儿说明孩子对游戏有热情。如果孩子对玩都不感兴趣,那未来就糟糕了——因为人的一生很长,许多事情是靠玩耍指引的。
美国儿科学会有一项研究,认为“自由玩耍会让孩子变得更具有创造性”。
但很多父母为了让自己孩子出类拔萃,各种兴趣班已经办成了压力班。最终,只会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玩要玩得有创意,有品质。
著名作家龙应台是怎样培养孩子玩呢?她说,儿子小时候,常带他去剧场看戏,去公园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后来孩子长大了,自己到巴塞罗那看雕塑。
要让孩子保持他们对世界的热爱和好奇心,如此他才能不断的去探索新鲜事物,去进步。
要锻炼他们坚韧的心性,这样他才能够在以后有足够的耐力和意志力走完并不简单的人生道路。
要激励他们的进取心,让他们在发现自己的不足后不懈前行。
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他能够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庸碌一生。
要培养他们的主观意识,这样他才能真正的做自己。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主场优势效应

主场优势效应
在一次幼儿园郊游中,小朋友们都围坐着有说有笑地吃零食,但有个蓝色衣服的小男孩,却孤零零地坐在一边。原来,他妈妈忘了给他准备零食。
而同时,另一个白衣小男孩,带了很多零食,兴冲冲地分享给老师和自己的好朋友。老师发现蓝衣小男孩没带零食后,就笑着跟白衣小男孩说:“你看,XX没带零食呢,你是不是该分享一点给他呀!”
白衣男孩听完,就拿了一袋零食给蓝衣男孩。蓝衣男孩眼里闪过一丝惊喜的神色,但随即却涨红了脸。不过,他也没有拒绝,跟白衣说了谢谢。
接下来,蓝衣男孩便是闷声吃零食,而白衣男孩却表现得更加自信活跃,快乐地跟更多小朋友分享了。
巨大反差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主场优势效应”,怎么理解这个概念呢?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你有没有曾经出现这样的感觉——
聚餐吃饭别人买单会感觉不太舒服,自己买单却很舒坦;
你坐别人的车容易感觉不自在,开自己的车载别人却很坦然……
在运动场上,这一点也很普遍,在“主场”比赛的一方,取胜的概率往往高于处于“客场”的一方……
心理学家发现,其实“主场优势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利用“主场优势效应”,增加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优势呢?建议如下——
1,让孩子多“请客”而不是“做客”
比起到其他小朋友家玩,让孩子邀请其他小朋友到家玩,孩子会更放松。虽然确实有些孩子喜欢到别人家做客,但也难免有所拘束。
而掌握了“主场优势”的孩子,不仅能学会待人接物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很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次孩子用自己的玩具、零食“招待”小客人后,自信水平值都有所提升。当然,这种“招待”不能是强迫孩子分享的。
2,集体活动要先到
如果孩子要参加的是和邻居、同学一起组织的郊游等集体活动,先到更容易获得“主场优势”。
比如野营,如果孩子能提前参与到场地的安排、布置中,“主场优势效应”不仅会大大提升孩子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还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信与自豪感,以及提高孩子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3,鼓励孩子分享
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出去郊游时,爸妈最好鼓励孩子跟他人分享自己的零食;相对的,分量也要准备到孩子能分享给他人。
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消磨自信还是提升自信,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孩子。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吃人嘴软”会充分体现。
随着次数的增多,“主场优势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失去“主场优势”的孩子,会越来越担忧别人的看法;而那些经常在活动中分享的孩子,会在一次次正面反馈中,变得越来越积极自信。
【老李点评】
做父母的,总是容易担心孩子会吃亏。但是,真正的吃亏并不在于表面上的“分给别人的多”、“做的比别人多”,而在于让孩子失去了“主动权”。
如果我们做的得当,让孩子充分利用主场优势效应,就不必担心孩子像英国文学家培尔辛说的那样:“除了人格之外,人生最大的损伤,莫过于失去自信心了。”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爱,就是放手,习惯孩子的离开/李忠辉

爱,就是放手,习惯孩子的离开/李忠辉
李忠辉 20:03:46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伟大的。因为爱,所有的努力,都是让孩子可以长大,离开。
孩子和妈妈的分离,是生理的,从母体分离出来。
然后,经历爸爸妈妈不能陪自己玩耍,去上班,经历自己去幼儿园,一天见不到爸爸妈妈。然后上学,偶像崇拜,从爸爸妈妈变成老师。
然后长大的过程中,不断有各种冲突麻烦,爸爸妈妈总是大包大揽,全部解决。最靠谱的,始终是爹是妈。
巍子 20:08:00
看着李老师说的话,好心酸,心痛
李忠辉 20:08:16
还没到最痛的时候。
巍子 20:08:49
已经痛都的呼吸困难,所说的一切,都印在我的身上。
李忠辉 20:09:21
然后孩子初中了,高中了,住校了,周末才见一次。好多父母都有这种不适应啊,每天看到孩子,总有那么多不满,突然一个星期见不到孩子了,你会不自觉去他(她)的房间去瞅瞅。
还是幼儿、小学时候,孩子被父母要求分床睡,父母想尽办法,做很多努力。对吧。
等到孩子青春期,突然和爸爸或者妈妈,有了距离,不再轻易拥抱。父母被孩子嫌弃,土气,过时,观念落后,OUT。
好不容易,父母适应了周末才见一次,却不习惯孩子一个暑假和寒假,都在玩耍。
孩子终于努力,上了大学,只有寒假,暑假和你在一起了。
你以为寒假暑假有机会和孩子在一起,准备了好多吃的,结果孩子不回家,去看女朋友,男朋友了。
如果是女儿,她说,妈妈,我一辈子不嫁,就陪着你——你很欣慰。可是转眼,孩子整天和男朋友在一起,并没有多少时间陪妈妈。
父母挣钱,孩子还没挣钱,就花父母的钱,谈恋爱了。
大部分的父母,心情复杂,最终为了孩子的幸福和未来,忍住了所有的孤独,心痛。
孩子从生理的分离,走到地理距离的分离,再走到心理距离的分离。
如果你不适应,你的爱,有问题。如果你纠结,你需要在本源学习圈用心学习啊。对吧。
然后,专业的选择,就业的选择,父母有的能说上话,有的说不上。有的孩子会用心征询父母意见,有的孩子一句话:你们懂啥?
李忠辉 20:16:49
根据时间轴,我继续展开。
孩子长大了,终于工作了。
此时,没有了寒暑假,只有黄金周假期,春节假期。这时候,孩子说,老板让加班,为了孩子前程,父母们心里想着,念着,还是忍住了接受孩子的不回家。
是不是觉得,孩子走的越来越远,我们老花的眼,已经看不清孩子的背影了呢。
孩子终于说,妈妈,爸爸,我春节回家。父母像过节一样,准备孩子的住处,被子床单,晒了又晒,桌子和地板拖了又拖。吃的买了N多,塞满冰箱。
还有若干让孩子带走的各种土特产和关怀。我就曾经体验,任由母亲把车的后备箱,随便塞,我绝不说不要,因为那是母亲的爱。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面对不同难题,妈妈应该怎么做

面对不同难题,妈妈应该怎么做/李忠辉
A。当孩子不想睡觉
不能这样说:这么晚了,别玩了,快点睡觉去。都说几遍了,还不听!
这样说【给孩子选择机会】:还有20分钟就该睡觉了,你是想玩一会再洗漱,还是洗漱后到床上听妈妈讲绘本呢?
【当需要提醒孩子放弃一个有趣的事,去做应该的事,我们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一个心理的缓冲,唤醒孩子内心的理性选择。】
B。当孩子磨蹭
不能这么说:你还在哪里磨蹭什么,快点啦,都这么晚了!
应该这么说:我们还有10分钟就出门了,你是现在是一个人在家待着,还是跟妈妈出门呢?
【让孩子主动选择,体验不同决策的结果及好处。】
C。当孩子说不
不能这么说:你小孩子懂什么;我是为了你好,必须听我的;乖,听妈妈的。
应该这么说:嗯,你可以说不。但是,我想听你说不的原因,让我可以更好地理解你的想法。
【孩子说不,是心理成长。妈妈们不该烦恼,而应该适应,而且欣喜。】
D。当孩子不小心弄坏东西
不能这么说:你看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这东西很贵,下次不给你买了。
应该这么说:没关系的,这次有了经验,下次就不会弄坏了。每个人都会犯错,妈妈也会犯错,重要的是想办法弥补,处理。
【重要的不是责任界定,而是对错误的态度以及及时处理的措施。】
E。当孩子不想理我们
不能这么说:跟你说话呢,怎么不搭理我!怎么回事?
应该这么说:宝宝,妈妈感觉你有心事,妈妈能帮你吗?跟妈妈说一说,说出来心里就舒服了,妈妈很担心你!
【有时候给孩子一个处理自己情绪的时间和空间,也很好。妈妈们不要心慌。】
F。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
不能这样说:你让他多玩一会,他是客人。
应该这样说:你是先玩5分钟,后给他玩10分钟呢,还是让他玩5分钟,自己再玩10分钟呢?或者你给他另一个玩具?
【让孩子享有主动选择的权利,体验分享的好处】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1 | 浏览: |阅读全文

孩子不能要太多玩具/李忠辉

孩子不能要太多玩具/李忠辉
有时候,玩具太多,反而会让孩子的发展受到伤害,尤其是专注力的发展。
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曾经有位妈妈提问:
孩子的专注力不行,前一分钟还在玩这种玩具,下一分钟又已经拿出另一种玩具玩起来了。不到十分钟,客厅就被玩具全部堆满了。孩子玩玩这个,又玩玩那个,每个玩具玩不过两分钟就换掉。
原来,都是玩具太多惹的祸。妈妈喜欢给孩子买玩具,加上亲戚朋友也经常给孩子送玩具,孩子的玩具已经堆满了一柜子。加上妈妈没有给孩子建立玩玩具的规矩,如一次只拿出一件玩具玩,玩好了再放回去,所以,当孩子在同一时间面对这么多玩具的时候,就难免产生“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的心理。
其实,并不是孩子的专注力天生不好,只是父母给他的选择太多,分散了他的注意力。所以,如果家里玩具多,玩具的收纳和规则建立非常重要。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把玩具藏在一个封闭式的柜子或箱子里——避免让孩子同一时间内看到太多玩具,一次只给孩子一个玩具玩,这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和秩序感的养成很有帮助。
等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培养孩子玩玩具的规则意识了。可以给孩子自主拿玩具玩的权利,但要与孩子约定好,每次只能玩一种玩具,不要把玩具都拿出来放在他面前,如果想玩另一种,要先把之前拿出来的玩具收纳好。
阻碍孩子深入探索
有位妈妈问:
我看别人家四五岁的孩子摆积木都能摆出好多立体图案来,可我家孩子却总是摆一下就不摆了,而且永远都是简单的平面形状。
我给了他买了五六种不同的积木,木制的、磁力片的、插管的、乐高式……都有,可是他却没有一样能玩好。对别的玩具,也是一样。感觉他对玩具好像并没有什么热情。不知道怎么回事。
原来,这位妈妈太心急了,两岁时就给孩子买了很多积木玩具。甚至有些玩具,如乐高式的场景积木,完全超出了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当孩子总是有太多选择,或者无法驾驭时,就产生了挫败感和无力感,自然对眼前的玩具失去了兴趣,没有了探索欲。
即使孩子的玩具都是适合他这个年龄阶段的,也是孩子喜欢的,玩具也不宜多。因为孩子小的时候,脑部神经尚未发育健全,选择能力和控制能力不够成熟,玩具如果过多,刺激过度,信息过杂,也很容易使大脑形成的各种“兴奋灶”之间互相影响、干扰和制约,阻碍神经系统的发育。所以,如果玩具太多,孩子很容易“浅尝即止”,无法深入探索。结果什么也玩不好,一直处于简单的摆弄阶段。
玩具太多,会让孩子的发展受到伤害,尤其是专注力的发展。
看来,玩具数量真的不宜太多,一段时间内一两个足以。除此之外,还想给你几个重要的玩具使用建议:
——残缺的玩具不要扔,它们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玩具玩不了多久就会坏。因为他们的探索欲太强,总是想着怎么把玩具鼓捣坏了,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所以,经常有妈妈抱怨,说家里的小男孩就是个捣蛋鬼,玩具买回家不到两天就坏了,坏了又要买新的,家里每个月的玩具支出就五六百。
其实,玩坏了的残缺的玩具也大有用处,它们反而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家也有个破坏力很强的小男孩,和爸爸一起拼好的小颗粒乐高警车,宝贝不到一个星期,就全面拆解了,然后就各种零件缺失,再无法复原,于是又要求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10种亲子教育行为因果

10种亲子教育行为因果/李忠辉
有时普通家长与优秀家长,距离并不远。
曾经有人问,学心理学的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没有谁能主宰孩子们的命运,包括老一代的那些杰出的心理学家们。
心理学,只能帮助我们离“懂孩子”更近一步,在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会有更多的头绪,而不是像一只无头苍蝇乱转。
==小时候爸爸帮忙洗澡的孩子,未来社交能力会更强
英国心理学家霍华德.斯蒂尔曾经长期跟踪过英国当地的100个家庭,记录孩子们从0岁起经常是哪个大人给洗澡的,在这些孩子14岁那年,实验人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这些孩子的社交情况。结果发现了一个规律:那些童年时期从没让爸爸洗澡的孩子中,30%会经常跟同龄孩子有冲突;而那些童年时期平均每周让爸爸洗澡3-4次的孩子,他们跟同龄孩子的冲突只有3%。
研究人员认为,孩子们除了在肌肤接触中获取安全感外,爸爸们刚毅、理性的处事方式给孩子带来了稳定的情绪,孩子懂得更理性地对待人际冲突。
==父母从小陪伴并亲自早教的孩子,智商将至少提高29分以上
儿童心理学家Harold M. Skeels曾经研究过一些孤儿院和福利院的一些孩子。其中他对25名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这些宝宝从2岁前已经被送到孤儿院,是因为智力落后被父母遗弃的。后来,孤儿院将其中部分被认为状况太差的送到了福利院。这幸运的25个孩子后来被不同家庭领养。这些家庭的养父母充满爱心,给孩子爱和关注,还像普通儿童那样给予智力刺激。后来,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孩子们的智商普遍提高了29分以上。
孩子们由于父母的陪伴,会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并且父母亲自给予孩子的智力刺激是最简便、高效和具备持续性的。孩子成长最好的老师,原来便是父母自己。
==孩子从小按需喂养,会养成主动性格;规划喂养,会养成被动性格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Dollard,J.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那些婴儿时期采用不同喂养方式的宝宝,到他们稍大时会表现出不同的人际关系心态。值得注意的是按需喂养型的孩子和规划喂养型的孩子。其中按需喂养便是孩子肚子饿哭闹时父母根据宝宝的需求不定时喂养,规划喂养便是父母每天固定宝宝的喂食时间喂养。那些总会第一时间被满足饥饿呼唤的孩子,长大后在跟人交往方面显得积极主动,而那些历经饥饿拒绝和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在跟人交往会较消极和被动。
==2岁开始如厕训练将在3周内取得成功
儿童心理学家Michael Luxem认为,父母训练孩子如厕不要太着急。那些过早训练孩子如厕的父母总会经历失败和煎熬,比如那些在宝宝1岁半或更早训练如厕的父母,他们会经历至少10周的失败。如果太迟如厕训练,比如当孩子上幼儿园还不懂,便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但那些在孩子们刚好2周岁时进行训练,常常会在3周内取得成功。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两个充满诗意的句子: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没有敌意的坚决,即我有一个坚定的、与你不同的立场,我拒绝你,不按照你的来,我坚决,但毫无敌意,不会说你错了。
不含诱惑的深情,即我爱就爱了,没有条件,也不会对你的回应有预期,更不会诱惑你,弄出是你需求我的境况。
这两者,都有清晰的自我。
我拒绝你,但不是因为你错了;我爱你,也并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更不是要你回报什么,我就是爱你。
而敌意与诱惑,都是让对方后退或前进,而躲避了自己。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推荐注册,交流成长: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互动Q群:52700289

标签:

| 分类:老李文摘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不怕事大,教育其实是唤醒

不怕事大,教育其实是唤醒/李忠辉
家长提问:
暑期,我带着俩孩子(哥哥七岁弟弟四岁多)和亲戚带着的一个六岁女孩,五个人一起玩耍,整个过程本来一直都很好,突然哥哥对弟弟说:“你是和她玩还是和我玩?”——弟弟选择跑去亲戚孩子玩。他边追过去拉住弟弟衣服,弟弟推了他一把。此举将他情绪彻底引爆,立即开始疯狂追打。我示意亲戚先开车将弟弟带回家,我想着路上和哥哥交流引导一下。
妈妈费劲地开导,却没有什么作用,甚至后来爸爸参与视频调节了,也不见效果。直到很久之后,困意袭来,哥哥和弟弟都困了,才消停下来。听着鼾声和外面的蛐蛐声,我却失眠了……事后,尝试询问了解,孩子却已经忘记了这事。
请老师协助分析,这事背后的原因,下次再次遭遇,如何处理更好?
李忠辉:
家长干预介入早了点。
这孩子的脾气是妈妈呵护出来的,你越在乎,孩子就越可能生气。
弟弟选择和谁玩,自主选择,双方家长不必反对,可以表示默许。
哥哥发布威胁选择,弟弟依然选择和妹妹玩耍,不管哥哥如何发飙,家长都不能迁就——世界就是如此,不是你发火,就让自己如愿,甚至发火会失去更多,必须让孩子认识到这点。所以,当弟弟做了选择之后,不该让亲戚把弟弟弄走,这处理激化了冲突。
最好的做法是,成人坐山观虎斗,围观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
可能妈妈们,不喜欢甚至讨厌冲突。甚至中国的家长,都是拉架的。
老李不是拉架的,我会围观,该怎么打怎么打,该怎么闹怎么闹——我只要围观+安全监督员,不能过激动作和言语即可。
打骂弟弟不可以,打骂亲戚家孩子,也不可以。
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解决就好了,我们不要太早介入,评价对错是非。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