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穿越/李忠辉
在本源学习圈,很多家长都说想到容易,做到很难。于是老李一直琢磨给这些家长一个自我突破的体验。
终于在这个暑假,一群自告奋勇的家长带着孩子,和老李一起穿越了深圳的梧桐山、东西冲。
对于从没有走过类似路线的成员,这不只是体能的挑战,还是心理的煎熬——尤其是你本来恐高的,却不得不在站不稳的山脊上爬行……在几乎没有路的地方钻、爬、攀登,走出自己的生命之路。
我做了足够多的安全嘱咐和努力,尽管如此,炎炎烈日下的穿越,一片漆黑下的行走,陡峭小路前的恐高,灌木丛对于虫蛇的恐惧,路边带刺植物对手脚及衣服的划拉……这些都无法避免。
她们和老李一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命的穿越,她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选择了坚持。
感受生命/李忠辉
有几句来自网络的思想片段,很有内涵,尝试解读下,做个分享:
——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伟大的梦想。
闹钟叫醒你,你是被动的。而梦想,是植根你内心的,梦想叫醒你,是你生命的自觉醒来。
——每天抛弃的不是时间,而是不成熟的自己。
时间是一定流逝的,不以你抛弃不抛弃的想法就不流逝。而身体和心理一旦逐渐成长,过去的就成为历史:那不成熟的自己及一直新陈代谢的身体。
——每天囊中羞涩的不是财富,而是没有值得奋斗的梦想。
只有财富而没有梦想,没有爱和善良的人,是可怜以至于可悲的;拥有梦想和爱的人,才是丰富的,充实的。
——每天肩上新增的不是痛楚,而是沉稳的素养。
不断努力,人生就不断前进。肩膀增加了负荷,就是增加了成长的磨练和动力。磨练后,产生的是能力、耐力。
12个诡异的心理测试图/李忠辉
【心情测试】你心情好的时候,能看到少女的脸;心情坏的时候,能看到巫婆的脸。
【眼力大考验】你能看见男人的脸吗?
爱的条件/李忠辉
做了10年的跟踪咨询和教练,总有做父母的这么感慨:
孩子都那样不的尽如人意的表现,我怎么能信任孩子呢?孩子如果不约束,又怎么能学好,我要是每天夸奖孩子,孩子尾巴还不上天了啊。
每次遇到家长这么说,我都微笑着,耐心地解释其中的因果——
庄稼因为有了阳光而长势良好,不因为长势良好了才有阳光。
你首先要接纳孩子和信任孩子,才能激励孩子进步,而不是进步了,才给孩子信任。
进步了,表现好了,才信任孩子,是爱的条件。
有修行的人说,凡人畏果,菩萨畏因。因此,懂教育的人总是去种善因:尊重、信任、理解、包容和激励孩子。
做父母的,不能声称爱孩子,却不用真的无条件的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不能畏惧后果却不种善因。
信任而导致孩子进步,是给了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基本营养;而进步了才信任,是伤害了孩子,给了自己所需要的,是自私。
如何重建孩子自信/李忠辉
凉爽:【求助】怎样激发孩子自信心
李老师,您好!孩子成的长我遇到困惑,希望您能给予指导。我的孩子11岁,孩子胆小缺乏自信,在班级上课一言不发,从不举手,平时话也少,面对陌生人更是缺少交流,和同学交往也很少用语言表达,很多时候我能感觉到他希望有朋友,希望得到同学的友谊,但几番鼓励他还是无法主动与人交往……面对他被动的心理和消极的学习态度,我不知如何是好。我的话有时很让孩子抵触,说也不对,不说也不对,我不知所措。
用爱托底/李忠辉
在本源学习圈的内部交流,大家在探讨拼搏成长,背后需要一个托底的人或者平台。
哪怕你在外面头破血流,身后都会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坚强的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圈子,在为你守候。
托底:爱,无条件,信任,无条件。
如果你觉得难受,是努力后的状况和自己期待不一致;根源是,你内心总有预设的标准和尺子,孩子,乃至配偶,其他亲人的表现,都难以符合你的标准,难以满足你的期待——结果就是,你失望而且难受,孩子和亲人也难受。
有学员问:老李,你内心有标准吗?答:有。
关于孩子成长的是非标准,是刚性的。
但对于孩子成长的能力标准,却是完全弹性的。我只是托底,孩子可以选择从任何一个起点开始,可以在任何一个节点休息,甚至撤退、折返。
我要努力的是询问问孩子:你确认要休息吗,撤退吗,折返吗?
成功率/李忠辉
如果一件事成功率是1%,那反复100次至少成功1次概率是多少?
备选答案:10%,23%,38%,63%
——正确答案是63%。计算方法:成功率1%,失败率99%,尝试100次,全部失败概率为99%的100次方约37%,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即63%。
看似不可能的事,在反复尝试中,它的成功率会不断提高。
即便是重复,也可以做积极一点的一重复,比如做如下努力,提高单次重复的成功概率:
1,改善方法;
2,分析和避免导致失败的原因;
3,合理使用试错法,寻找正确路径;
自我增值/李忠辉
——每天读书
种类不重要,多少不重要,每天可以读一点,保持自己对世界的探寻兴趣,维持自己不断思考的做法。
——学习新的语言
不是学习新的语言种类,而是新学习的说话方式,不一样的内容表达及效果。
——战胜你的恐惧
大胆尝试吧,重点不是结果,而是不断努力的行动力。
——提升你的技能
在实践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就能面对更多的难题,就能面对难题的时候,有更强的解决能力。
——时常检讨自己、
检讨,不是揪住自己的错误,证明自己无能和追究责任,而是尽快地纠正错误,继续前进。
——向你佩服的人学习
模仿优秀,是最好的学习;佩服的人,可以更好地激励你自己。
TA为什么难以改变/李忠辉
在一个咨询案例中,TA不断地给自己贴标签:
我是一个没用的人。
我做不到。
我的事没人能解。
我是无法改变的……
TA每天催眠自己,暗示自己:我的问题没人可以解决。
我举例说,一个婴儿不小心揪住了自己头发,不知道揪住的是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揪哭了。TA就是那个把自己揪哭的孩子。
TA喜欢吃,说为了吃喝,做什么都愿意——TA把自己置于一个受害者的角色,用吃喝来安抚自己;因为丢失爱情的痛苦,TA用吃喝来弥补自己原始的需求。
TA把自己陷入一个痛苦的现实中,被动地去适应,但一直在适应的过程中,没有看到适应的积极结果;甚至也貌似享受痛苦的样子,或者以受害者角色,向抛弃TA的人呈现可怜,也或者向周围的人群,呼唤关注、同情甚至爱。
TA的心,其实就是一颗受伤的心。拒绝改变,其实是没有能量去改变、担心再次受伤的恐惧、缺少方向或者看不到未来的光明。
这类人群,其实什么都明白,就是不动。
对人太好,是病/李忠辉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认为,“老好人”,难以对别人说“不”,这种过分的友善是一种病理状态,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名为“看管人性格紊乱”、“取悦病”或“友善病”。
有类似特征的人群,往往曾经遭遇“遗弃”,或者过分的“苛责”……他们期望表现的更好,去避免以前那些让他们恐惧的结果再次发生。
一旦自己做的不够好,他们会不断地批评自己,强迫自己去适应自己在乎的人,可以“考核”自己的人,甚至周围所有的朋友。
他们期望,在对周围人士的友好中,获得肯定,他们的自信是虚弱的,依赖于周围认识的肯定和嘉许,甚至感谢。他们对于肯定的渴望,仅仅强于乞求。
他们期望,在对周围认识的友好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甚至讨好;他们害怕孤独和被忽略。
在人际交往中,彼此友善,是必须的一个内容,但是出于彼此互动,不是因为恐惧或者内心的过分依赖,乃至强制自己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