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我带着俩孩子(哥哥七岁弟弟四岁多)和亲戚带着的一个六岁女孩,五个人一起玩耍,整个过程本来一直都很好,突然哥哥对弟弟说:“你是和她玩还是和我玩?”——弟弟选择跑去亲戚孩子玩。他边追过去拉住弟弟衣服,弟弟推了他一把。此举将他情绪彻底引爆,立即开始疯狂追打。我示意亲戚先开车将弟弟带回家,我想着路上和哥哥交流引导一下。
妈妈费劲地开导,却没有什么作用,甚至后来爸爸参与视频调节了,也不见效果。直到很久之后,困意袭来,哥哥和弟弟都困了,才消停下来。听着鼾声和外面的蛐蛐声,我却失眠了……事后,尝试询问了解,孩子却已经忘记了这事。
请老师协助分析,这事背后的原因,下次再次遭遇,如何处理更好?
家长干预介入早了点。
这孩子的脾气是妈妈呵护出来的,你越在乎,孩子就越可能生气。
弟弟选择和谁玩,自主选择,双方家长不必反对,可以表示默许。
哥哥发布威胁选择,弟弟依然选择和妹妹玩耍,不管哥哥如何发飙,家长都不能迁就——世界就是如此,不是你发火,就让自己如愿,甚至发火会失去更多,必须让孩子认识到这点。所以,当弟弟做了选择之后,不该让亲戚把弟弟弄走,这处理激化了冲突。
最好的做法是,成人坐山观虎斗,围观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
可能妈妈们,不喜欢甚至讨厌冲突。甚至中国的家长,都是拉架的。
老李不是拉架的,我会围观,该怎么打怎么打,该怎么闹怎么闹——我只要围观+安全监督员,不能过激动作和言语即可。
打骂弟弟不可以,打骂亲戚家孩子,也不可以。
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解决就好了,我们不要太早介入,评价对错是非。
乐嘉是在锻炼孩子吗/李忠辉
企业的处境
一、首先需要解决“蛇”的威胁。
解决蛇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静制动”。蛇视力不好,习性是爱静,蛇只有受到惊吓的时候才会先发制人,你不动,它就不会咬你。
你不动,蛇会自己溜走。
第一关度过了,其它事就好解决了。
二、不用担心树会折断。仔细看图你会发现,树是被砍去一半,看起来危险,但并没有折弯,说明它还是有承受力的。
三、等待蛇爬走了,你上树。剩下的就是你和狮子比耐性。
四、狮子走了你就完全安全了,不必理会池中的鳄鱼。
这张图实质说的是中国当下的很多中、小、微电缆企业的现状。
大树:是你的企业。企业时刻都有被折断的危险。
水:水是你的财产,财产越多,危险越重。君不见多少大鳄昨日风光无限、今日已成牢狱之身。
水中的鳄鱼:是你的同行。无事时,友好和你;有危难时,他张大嘴等待吃掉你。
地下的狮子:是银行和工商税务等执法部门,你有险无险他都等待吃你的肉。
树上的蛇:是缠在你所欠上的债务。不解决你的债务,债务就时刻盯着你,时刻威胁着你的生命。现在很多企业不是都死在债务问题上了吗?
天上的大雁:是你的亲友团。你好,亲友共绕;你难,亲友都飞。
树上吊着的人:就是企业的法人。谁都可以离树而逃,唯他必须独自承担,无依无靠。
地下的斧子:就是你企业的产品,产品必须时刻具备唯一性和必须性。
别指望会有谁来救援,解决方案只有一个:
心不乱,咬牙尖,坚持住,清债务。
教育要做生命推动/李忠辉
教育,不要把孩子的努力和物质奖励建立条件反射。
很多家长不用奖励只用批评来教育孩子,当然是错误的。批评的有效性是有很多局限的条件的。
很多家长懂的奖励,却依赖物质奖励,也是错误。大部分家长努力工作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报酬,也推理以为孩子也是……恰恰相反,孩子是为自己未来而做努力。
奖励他物质的,应该是他的未来,不是我们。
老李从不因为孩子学习成绩而做持续的物质奖励,都是偶尔为之。现在想来,当时是想的不明白,不透彻。好在我们很早就取消了这个奖励模式,大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如果孩子考了99分或者100分,来问你索取奖励的时候,好多家长心情是喜悦的。
殊不知,我们训练狗也是如此,狗表现好,就过来摇尾巴了。而教育孩子,不能如此,要懂得唤醒孩子生命的体验。
孩子或者我们,遇到问题,恰恰是自己进步的机会。孩子因为成长,而感受到生命的成长和价值。
作为父母,不要像施舍人,老板,而是要像一个生命推动者,唤醒者,在孩子身边。
让孩子知道,有困难,不怕,父母在身边,给TA持续的精神支持,经济支持,各种支持。所以,孩子面对困难,有自信,有父母信任自己,而后取得成就,有父母的注目和掌声。
如此做,孩子的进步理所应当。
孩子因为我们的努力,以后会感恩我们;而我们却告诉孩子,是我们的责任。
他们的成就,只是他们努力的结果,父母的帮助可能是关键的,但是一定不是全部的。
如同好多家长,孩子进步了,到学习群里感恩老李的帮助。我都是说,我只是路口指路的那个人,路还是你们自己走出来的,所以,那些进步,只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学习,是他们自己的努力的结果。
【根据老李在《父母学堂》学习群52700289的交流整理】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推荐注册,交流成长: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互动Q群:52700289
很多名言后面的那半句/李忠辉
很多流行于我们的教育和被教育的活动中,影响着我们彼此的名言,其内涵却另有乾坤。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名言是被阉割过的,以至于我们只知其头,忘却其尾。
——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常用来教育那些背井离乡去追求自己梦想的年轻人,一个“孝”字束缚了许多人的脚步。
其实,这句话最早出自《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可见,孔子并非不赞成远游寻找梦想,而是有目的有目标地远游。
——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用来形容不离不弃,即使爱到窒息,也不放弃。
其实,这句话最早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老师的其本意是让人放下,与其在死亡边缘这样互相扶持,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
——三思而后行
古人说“三”,是表示次数很多。指做某事前要反复考虑,直至周全,然后再去做。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季文子,为人慎重,凡事“三思而后行”,被世人所称道。
但是,孔子听说季文子的作派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
意思是说,行事前,不必考虑得太周全,思考两次就够了,反反复复地思考,可能让人无从判断,从而畏首畏尾,错过时机。
——闭门造车
本意比喻不进行调查研究,只凭主观想象办事,关起门来造车,比喻固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
原文出朱熹的《<四书>或问》: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原意说,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关起门来造成的车子;用起来也能合辙。
原来,朱熹说“闭门造车”,是用来称赞“出门合辙”的褒义词。
用心找,那些隐藏的小动物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发一组图片,一起来找图片里隐身的动物。
你能用多久找到它们?仔细看图,之后图后面有答案。
【猫头鹰】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推荐注册,交流成长: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互动Q群:52700289
什么是文化
最好的回答,是作家梁晓声四句话的概括: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之一
一个孩子,陪妈妈逛街时遇到一位流浪歌手。
听完一曲后,孩子走过去,随手把五元零钱扔进了那帽子里。
但是,妈妈接着的举动让我大吃一惊——她走到帽子跟前,慢慢蹲下身子,轻轻将两个硬币放进了帽子里,并微笑着向流浪歌手点头示意。
这位妈妈,没有念过多少书,但这一刻,在孩子面前,顿时高大起来。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
一个职员,有一次跟着老总去谈业务,午餐时,在酒店点了一桌菜。吃饭中途,服务生端上一道特色菜,老总礼貌地说:“谢谢,我们不需要菜了。”
服务生解释:“这道菜是免费赠送的。”老总依然笑着回答:“免费的我们也不要了,吃不了,很浪费。”饭毕,老总将吃剩的菜打了包。
回公司途中,老总将车子开得很慢,好像在寻找什么,过了一会,老总把车停了下来,拿起打包的食物,下车走到一位乞丐跟前,双手递了过去。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网载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孩子,周末,孩子跟着一华人去澳大利亚雪梨海域捕鱼。
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华人总要挑拣一番,然后将其中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
孩子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华人回答:“符合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
孩子说:“远在公海,谁也管不着你呀?”华人淡淡一笑:“不是什么规则,都要别人来提醒、督促的!”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无需提醒的自觉。
自由就是由着自己,无拘无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
美籍华人作家林达写过一本书《历史深处的忧虑》,这本书呈现了一个事实:美国既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最不自由的国家。
有一次,他陪中国朋友游览美国大峡谷。
朋友拿起可乐罐,就想扔进大峡谷:“这么深的峡谷,不干点什么多可惜呀!”林达吓了一跳,赶紧制止:“这是违法的。”
世界上最自由的美国,其实处处充满了不自由:
在大街上拿着打开的酒瓶是违法的。
孩子哭闹,家长上去就一巴掌,是违法的。
连在办公室讲黄段子,也是违法的。
……很多中国人不理解,美国为何有如此多约束。其实正是因为这么多约束,才造就了美国的自由。
哲学家穆勒说:“约束是自由之母。个人的自由,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曾经有一位智者教导他的弟子,打碎了玻璃制品,要把碎片装入垃圾袋,并用笔在上面写道:里面是玻璃碎片,危险!
这样,捡垃圾的人就不会划伤手指。
戏剧家夏衍临终前,痛得十分难受。秘书说:“我去叫大夫。”夏衍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请。”随后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夏衍改动一个字,却感动了一幢楼。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推荐注册,交流成长: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互动Q群:52700289
汝今能持否/李忠辉
几乎每个人都听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却少有人知道下一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做任何事情,鉴别事情的正确与否是不容易的,而做正确的事,并且一直能够坚持,更加不容易。
如同你发现,教育孩子,原来自己错了,原来自己做的还很不够,于是决定,开始学习、读书、反思。
如果你发现,做正确的事,更有效率,更有成就感,孩子和你关系改善了,学习进步了,你或许会更加地投入。
又或者,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出现偏差行为的时候,出于爱,很用心地投入学习。
可是,等到需要自己付出更多艰辛,甚至是收拾自己的时候,却轻易地给了自己台阶:我自己也不容易,我尽力了。
作为父母教练,我发现一个规律,那些能够坚持学习和进步的父母,都是看到了孩子进步的一群人。
孩子的进步,有时候至关重要。
因此,近几年,老李不忘初心,立足一个家庭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父母有意愿的时候,收拾父母;在假期,收拾孩子。
然后老李执着地守望一群等待成长的家长们,如同等待这一片麦田,从青涩的绿,到后厚重的金黄。
汝今能持否?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推荐注册,交流成长: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互动Q群:52700289
很多妈妈说,我当然爱我的孩子,甚至愿意为孩子付出生命。可是到了问题出现时,马上就变得“有条件”了——
“你这么不乖,不要叫我妈妈”
“你还这个样子,我就不喜欢你了”
“你看看你们班那个谁谁谁,你能有他一半好,我也高兴”
“期末考试考砸的话,这个寒假就闭门思过”
看上去好有道理,满满的“爱”,但是都捆绑着不同的条件。
2岁前的孩子,如果苛求打骂多于爱抚,会造成孩子心理问题,集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孩子会有分离焦虑。
常常是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处理好,因为要去上班跟孩子强制分开,或者躲起来偷偷溜掉。
要么就是孩子需要一样东西,你因为手头忙,就不断延迟,孩子一直没有被满足过。比如孩子需要你给他递一个杯子,你却说要锻炼他的独立性。
最初的阶段,父母的情绪平和以及陪伴、加上及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就是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爱需要发声练习,需要跟孩子说出自己的爱。
比如我常常跟儿子在床上玩游戏的时候。
我会假装睡着,然后去抓他,说:“这是谁的崽崽呀?是兔子的吗,还是大灰狼的呢?”
“是你的呀!爸爸,是我,是你的崽崽!”
然后睁开眼睛,“还真的是呀,是我最爱的宝宝,爸爸永远爱你。”
孩子满心地欢喜,我也每个细胞都幸福。然后一个紧紧地拥抱。
爱,就如他所愿,而非如你所愿。
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觉得孩子的想法幼稚就忽视,甚至嘲笑。
有些东西孩子能做主就尊重孩子的选择。比如衣服的颜色,鞋子的款式。还有他们选择的朋友、书本。都可以放开手让孩子去选择。
谁都是不完美的,特别是成长中的孩子,尤其需要父母的接纳与鼓励。
父母的爱,让孩子强大
1960年,心理学家Eleanor Gibson设计了一个“视崖装置”测试婴儿的深度知觉。这个装置是用大玻璃板和黑白格花纹的布,做成一个视觉上的悬崖。
Gibson选择了30位6-14个月的婴儿进行实验,婴儿在视崖面前的表现表明他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
同时还有个意外收获,当婴儿爬到“悬崖”边犹豫不决时,如果站在“悬崖”另一头的妈妈对他微笑、点头表示肯定、鼓励,他就可能勇敢地越过“悬崖”,爬向母亲;
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紧张的表情,婴儿便不敢跨越,甚至哭起来。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对周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他们通过父母的神态、眼睛、行为、语言来认识这个世界。
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孩子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学习,自己也开始去小心翼翼地探索,逐渐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我们说家庭教育重要,就是因为在生命的初始,父母的世界就是孩子的全部世界。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推荐注册,交流成长: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互动Q群:5270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