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解惑◇种善因

接纳◇解惑◇种善因/李忠辉
【接纳】
逆来顺受,是无奈接受,不是接纳;为他人找解释,有时候是接纳(善解人意),有时候不是接纳(给自己找台阶);逆来顺受,是被压迫后的忍受,让自己委屈。
接纳之前是理解,接纳之后是坦然,轻松。接纳是基于理解后的事实尊重,不会觉得委屈压迫。接纳之后,发自内心的包容,尊重。
无欲则刚,更少的欲望,就会更少地被“控制”,更多地获得身心的自由
接纳了,才有包容。包容是一个结果,接纳才是因。
接纳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对一些规律和事实的,觉悟和坦然,不再纠结。对自己掌控不了的事实的放手、豁然、理解与尊重。
【解惑,是最好的收获】
交流,沟通,就是一方有疑问,另一方有思考,尝试准确的表达。
彼此促进的状态。沟通的互动,好的状态,才如此。
一个人说,其他人埋头,嗯嗯嗯,是无法激发表达人更深刻的思考和积累的
为人答疑解惑,收获更大的是解惑的人——当我说了,听者不太明白,我再补充解释,听者还有疑惑,我再换角度,换说法,说的更明白,然后,听者基本懂了我的表达。提问的人,是不是帮助了我更深刻的思考,更全面准确的表达呢?
【种善因】
世人眼里,佛很强大。而佛却强调因果,规律。佛不说自己强大,而是启发世人看世界的心态和方式,然后,悟道。
比如佛说,帮你的人,是善面菩萨,伤你的人,是恶面菩萨,都是“渡你的人”,佛是对现实,无条件的接纳,因为那已经是果,凡事有因。把努力放在种善因这一维度。
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做正确的事,努力做。就是种善因。
(父母学堂微信群答疑解惑语录)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作者微信295930313  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一个家庭的格局与温度

一个家庭的格局与温度/李忠辉
乾坤天地阴阳。父亲是“天”,可以高瞻远瞩,决定着家的高度与格局;母亲是“地”,温柔包容,决定着家的气氛和温度。
父母的角色作用如果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那就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生态环境,最好的风水。
在一个家庭里,父亲的角色带给孩子的影响,一个是规则秩序,一个是眼界格局;而母亲的角色带给孩子的影响,一个是承载包容,一个是爱与温暖。
父母是为孩子以身作则的榜样,所以父亲的眼界,决定了这个家庭孩子成长的可能空间维度:高度、宽度以及目标。父亲的格局,决定了一个家的方向。
父亲允许和鼓励孩子尝试什么,有引导孩子的能力和眼界,这父亲的眼界,无疑就蕴藏着孩子的未来。
母亲包容和接纳什么,孩子就懂得了如何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道了鼓励和温暖,就是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
妈妈快乐则全家快乐,妈妈焦虑则全家焦虑。妈妈的情绪,基本左右了一个家庭最基本的情绪底色。
《处世悬镜》里有一句话:“家有戾气,必衰;家有和气,则昌。”
一个情绪稳定、包容而善解人意的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的护佑所有人的“菩萨”。
孩子最初从父母那里,接触外部的世界,认知外部的世界,通过和父母的互动,通过父母的引导,逐渐形成探索世界的方式,思维模式。
父母作为最优秀的陪伴者,给孩子带来教练式的影响力。
如果孩子可以逐渐变得优秀,一定和一个家庭的“染缸”模式,“沉浸”模式有关,和父母的素质有关。
父母的品质,就是孩子的底色;而父母的素质,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做乘法。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让孩子多做一些“无用的事”

让孩子多做一些“无用的事”/李忠辉

很多家长总是以为,翻开课本才是学习。
听课以及作业,才是学习。
而玩耍不是,游戏不是,所有和考试无关的活动,都不是学习。
什么时候,我们为孩子的学习画下了边界和范围,如同老师为孩子们的考试划了重点?
什么时候,什么可以加分就让孩子接触什么学习什么,孩子们的兴趣变得不再重要。
慢慢地,我们跟随考试的“应对”训练,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地丢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会被伤害,人生的乐趣也会丢失。
能否设想,一旦孩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学习的效率还能保证吗?
事实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老先生还说过著名的“六个解放”——
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之能思;
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
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
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
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
古人还说呢,功夫在诗外。
其实啊,一个孩子最好的学习,不在课本内,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往往是可以去做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的事。
从老李的教育实践和咨询实践看,有九个字可以概括:动起来,玩起来,学起来。
孩子们首先要有足够的运动,因此获得健康,获得身体的健康生长;
其次是玩起来,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让玩成为滋养内心的营养,好心情,才有高效率的人生;
再次,一个健康而充满热情的人,心情也很好的人,面对学习和未来的目标,你会觉得孩子会没有学习的动力吗?
很多时候,就是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在维系孩子坚持学习上,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教育分流,应该分类分别内卷

教育分流,应该分类分别内卷/李忠辉

李忠辉:
目前,国家关闭学科辅导通道,是对的,是一个有前瞻性的正确决策。预计,未来教育产业的国有化会继续得到加强。
目前看,劳动课列入教育大纲,是有前瞻性的,但是各个学校的落实,却有点形式主义。
今年的高考,数学难度偏大,但是更重应用实用,刷题模式,慢慢地不灵了。但是,终究还是综合考评的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李忠辉:
以后科研的专业深造和职业化的培训,2个方向要更明确,提前分流。
让依靠刷分刷题去一流名校的毕业生,最终找不到工作,这结局就圆满了,这就让市场来调节,参与分流不同的生源。
中国教育,把上大学,上好大学,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一开始就错了。
大部分的家庭还是希望孩子通过上学,最终落实到一个好工作和收入。
因为参与尖端科研的,毕竟是相对少的一部分人,这些人必须有兴趣有理想,更执着,才适合这个方向的继续发展深造。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该不该和孩子做朋友

该不该和孩子做朋友/李忠辉
李忠辉:
今天,看了一个短视频,一位学者振振有词,说不该倡导和孩子做朋友。
我是倡导平等,和孩子做朋友的教育推广者。今天说道说道这个观点,或者澄清解释下我倡导的平等,朋友的内涵所在。
关于父母和孩子是否该做朋友,我有话要说。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主要理由说三点——
1,社会进步的趋势。
传统文化里,父母是决定孩子一切的存在,包括孩子的婚姻。社会的进步,自然吸收了利于个人发展的成果。
社会发展,技术也进步,信息技术飞速变化,一个人成长到了可以恋爱和结婚的阶段,可以有足够的“社交接触”及“沟通”,选择余地和范围,指数级地增大。不再是过去,女性待字闺中,认识的男性除了父亲兄弟,就是表兄弟,一年才有一次机会去元宵灯会,接触陌生的一些男性,选择范围很局限。
在那种背景下,父母的决策变得更重要,因为女孩无法充分地了解对方的个性,人品,以及家庭。
因此,在那种特定的社会阶段,父母的意见接近于“至高无上”,让父母成为“不可以和孩子做朋友的阶层”。
也因此,因为父母认知及经验阅历的局限,父母决定权更大的家庭,也一样局限了孩子们一生的发展空间。
2,孩子自主成长,更健康。
让孩子自己选择,取舍,可以让孩子学会承担选择后的责任,不甩锅。
一个孩子,如果凡事可以自己做主,那孩子参与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变得高涨,无论学习还是玩耍。
无论婚姻还是职业,让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的幸福感会更强。
在婚姻问题上,虽然让孩子主导选择,父母退位到参谋的角色,但是父母的人生经验,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角度。
3,独生子女环境,孩子缺少同龄朋友。
独生子女环境,或者年龄差比较大的多子女家庭,孩子的成长,缺少朋友,往往独有以前没有的“孤独感”。
而此时,父母如果可以放下身段,倾听,可以更好地沟通,适时地引导孩子。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可以给孩子更好的人格形成环境,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过分压抑的亲子关系,会带来更多孩子人格扭曲的可能。
父母和孩子,从孩子出生就注定了,喜欢不喜欢,都得相处,既然相处,为什么不努力让彼此喜欢认可呢?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生命是独立的存在,需要呵护,需要尊重,也需要合理的引导和陪伴,我们如果粗暴地左右、决定,或者无原则底线的放任,那都是对生命的伤害、摧残。
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某种程度上是弥补孩子玩伴不足的“缺陷”,让孩子的心智成长,可以有个伴,让孩子的人格成长,有个“依靠”,情绪宣泄,可以有个“出口”。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家长如何突破成长瓶颈

家长如何突破成长瓶颈/李忠辉
瑞瑞:
李老师可否分析一下,那么多“愚钝”的家长如何尽快找到突破口?
李忠辉:
我守在关键的路口,等机会“敲她们的头”,哈哈。我得掌握分寸,重了伤人,轻了无效。
很多时候,不开窍,我说100小时都没用。开窍了,说1小时,你能看见她眼里的光——希望和自信。
凡事,顺势而为,势未到,不可为。
瑞瑞:
那倒是,我一度被敲的头破血流了,还顽固不化。那么,势如何达到呢?
李忠辉:
觉醒前的挣扎,必须独自完成。
记得,你开窍前的一次沟通,差点就伤你了,你几乎是质问和难过的口气问我,为什么那个态度。
瑞瑞:
没有向外归因于您,我基本向内寻找,但自己又无法突破,所以自己很无力、无奈、无语。
完成觉醒,需要什么条件呢?
李忠辉:
好比烧水,我不断添柴——
答疑,是添柴;VIP群内的沟通,特别话题的研讨,特色学习,都是添柴;内部的指导师课,各种网课,都是添柴。
可这些柴,正好烧到盛水的锅,又看缘分了。我只管烧。水啥时候开,我可以评估,却真的掌控不了。
我知道怎么会烧的快,我都告诉大家了(如何学习效果好,有响应的网课和文章,去搜寻学习)。
我的倾听,还算是高效的,但是也无法保证24小时在线,完全GET到大家的需求点,所以,这个又是一个不断错过的缘分。
瑞瑞:
这个客观原因,不能为难您。我们要在这客观原因之外寻找别的原因。
像笑靥如花姐姐提到的,信,方能跟随。
李忠辉:
对求助的家长而言,信老李,不断参与老李推荐的各种课和活动,那对接成功,开窍机会一定会提前到来。
所以,有时候我就耐心等。在求助家长眼里,或许事不大,还不值得深度学习。我不喜欢劝学,不喜欢像一些机构那样,去撕开你内心的难堪,然后招生。我选择坐等家长的需求与求助。我学姜太公“钓鱼”,但不下饵。
我努力做到,不辜负每一个认真学习的学员。不辜负每一个信我的孩子。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主动改变

主动改变/李忠辉
时代不同了,环境也改变了,我们也应该改变了——主动改变,我们就是快乐的;如果我们被动改变,那一定是痛苦的。
不学习不改变,孩子长大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就无法求解。因此而迷茫而放弃教育,算是对孩子好的一种情形,最坏的情形,就是家长用自以为是的错误观念,坚持对孩子的“教育”,从家长角度,是“爱”,而从孩子角度,是“害”。
当然,最好的情形,就是通过学习,改变自己,达成懂孩子的境界。
如果我们发现错了,那就寻求改变——不在自责中停滞不前,要在内疚中加倍努力,把内疚转化为改变自己的动力!
当我们的内心愿望和外在现实趋于一致的时候,内心比较和谐和充盈,焦虑不容易产生。此时,内心有切合自己和孩子情况的合理期望。
而看不懂孩子及问题的实质、看不见远处的目标和现实、对孩子的现状的失控,都会给我们带来恐惧和焦虑。所以,懂孩子,有看得明白的见识,有看得远的眼界,很重要,这是一个合格父母的基础要求。
有了懂孩子的见识,有了预见未来的眼界,有了成长积累的经验,有了学习得来的教育智慧……面对难题的时候,你一定是淡定的,一定是气定神闲的,不会焦虑。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作者微信295930313  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孩子的富养与穷养

孩子的富养与穷养/李忠辉
本源学习圈里有家长提及,她经常地出于“女儿富养”的思路,满足女儿的各种物质需求,可孩子越来越不在乎那些物质激励,而且担心以后缺少物质满足的孩子,容易陷入物质陷阱。
这是一个对“富养与穷养”理解和执行的一个误区,有必要澄清,解释下。
物质上多满足,以后就可以减少孩子对物质的欲望和执念,这个逻辑,并不成立。
为了避免孩子以后,降低对物质诱惑的抵抗力,关键是价值观,是非观。要多一点努力,那就是你自己钱多了,就不会被别人的一点钱诱惑,也就是自己努力读书,以后有本事多挣钱。你有一个亿,一千万就难以诱惑你了。
你想啊,孩子如果习惯了物质都满足,以后没有充分的物质满足了,这时候怎么办呢?
又或者,如果有人继续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孩子是不是可以判断提供物质满足的这个人是好人呢?事实上,评判是非的标准和方法,孩子得懂,而财富,是一个很容易扭曲判断标准的因素。
这是一个不好掌握的尺度:如果成长过程中,物质上极度的匮乏,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对财富更有执念的追求,这既可能成为工作动力,当然也可能成为“贪欲”的陷阱。因此,重要的不是物质财富的满足程度,而是孩子得有对规则的敬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说过这个话题,以前也讨论过,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
老李的理解是,女孩未来是一个家庭的文化大使,家庭氛围的建设者;她的成长,必须有足够的温度,爱和呵护。这样,她才是有能量的,有爱的家庭CEO。不是说女孩就不能经受挫折,而是在孩子成长的同样重要的要素里,温暖和爱,必须是女孩成长的主导因素。
而这个主导因素,更多的,我以为应该是心理和精神的富足,物质上不为难即可——不衣衫褴褛,能够体面,不追求奢华和过分满足。
而对男孩的所谓穷养,就是父母更多放手,让孩子摔打、折腾,一方面让雄性动物的探索欲望和精力,得以宣泄,一方面,满足男孩对世界充分的好奇心。
在男孩摔打成长的这个过程中,父母切记不要太及时太充分的保护——因为,那样会剥夺孩子的体验和思考的机会。
老李曾经说,男人魅力是挫折和困境磨练出来的,逆境培养一个男人的勇气、担当、果断、智慧的判断、毅力。
一路顺风的处境,男人不会有太多的思考和内涵。
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儿子,要粗略一些,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迟一些出手,晚一点提供帮助。让孩子在困境中“挣扎、求生、思考、努力”,这种处境,可以更好地培养一个优秀男人的基本素质。
当然了,此刻,我们也必须让孩子知道,我们在他身边;必须让他知道,我们相信他自己可以处理好。
如果孩子求助,那我们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机会就来了,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教育分歧的危害

教育分歧的危害/李忠辉
在本源学习圈,老李接触了众多的家庭教育学习者,发现一个规律:
孩子如果缺乏规则意识,不能很好地融入班级的活动和正常的学习,根源基本在父母:教育观念的分歧以及不懂得规则意识的坚持和传递。
一个缺少规则感的孩子,未来很难融入社会,社会是有规则的,合作和分工也是有规则的,拼搏以获得自己目标的达成,也是有规则的,缺少规则意识的孩子,融入社会的适应期,会很漫长。
父母教育观念的分歧,就是孩子成长的毒药。
因为,这种分歧就让孩子逻辑混乱,产生无规则的概念和思维,结果是父母的话失灵、不算数,孩子可以反过来“操纵”父母,获得自己要的一个结果:父母同时被拒绝,或者由孩子选择。
在很家庭的教育实践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景——
一个在教育行为中传递规则,另一个却自以为是地打断这种传递的过程……彼此的打断,导致父母“权威”的丢失,以及孩子信息获得渠道的混乱。
由此可见,教育观念的一致性,教育言行标准的一致性,多么重要!
经常有父母为爱与规则的尺度争执,然后来请教老李,老李送他们这句话:
没有爱的原则,是摧残;没有原则的爱,是溺爱,是祸害。
经常有父母为能不能打骂孩子起争执,然后来请教老李,老李送他们这句话:

标签: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

体验坚持,感受喜悦

体验坚持,感受喜悦/李忠辉

贝尔奖金获得者罗杰.吉尔曼发现,人体产生内啡肽最多的区域以及内啡肽受体最集中的区域,居然就是学习和运动的相关区域。
科学家发现,多巴胺的产生靠刺激和奖赏,是外界驱动;而内啡肽的产生靠的是心血和汗水,是内在驱动。
学习,运动,跑步,挑战自我等等活动,往往容易促进人体分泌内啡肽。
当我们运动30分钟以上,就会刺激内啡肽的分泌。跑步过程中就有一个奇妙的“极点”。
极点到来之前,人会感到非常疲惫;但是一旦越过了那个点,身体就又会充满了活力,因为过了某一阶段内啡肽就会分泌,让我们变得轻松了。
那些需要坚持的事,往往都容易分泌内啡肽,比如跑步、爬山、朗读等等,除此之外,还有练功、冥想、静坐、瑜伽等行为,也会提高内啡肽的分泌量,因此这些“修行者”也被称为内啡肽体验者。
多巴胺的存在,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凡是让你感到爽的东西,一定会让你痛苦;反过来,如果你不体验痛苦,你就会远离爽的感觉。
内啡肽的产生,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凡是让你痛苦的东西,最终也一定也会让你如愿以偿,功成名就。
其中道理,给我们启示: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遇到困难,咬牙坚持一下,内啡肽就会给我们带来愉悦感;
一旦我们的坚持成为习惯,我们就会爱上学习或者工作,爱上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困难。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作者微信295930313  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 分类:教育随笔 | 评论:0 | 浏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