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和孩子做朋友/李忠辉
李忠辉:
今天,看了一个短视频,一位学者振振有词,说不该倡导和孩子做朋友。
我是倡导平等,和孩子做朋友的教育推广者。今天说道说道这个观点,或者澄清解释下我倡导的平等,朋友的内涵所在。
关于父母和孩子是否该做朋友,我有话要说。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主要理由说三点——
1,社会进步的趋势。
传统文化里,父母是决定孩子一切的存在,包括孩子的婚姻。社会的进步,自然吸收了利于个人发展的成果。
社会发展,技术也进步,信息技术飞速变化,一个人成长到了可以恋爱和结婚的阶段,可以有足够的“社交接触”及“沟通”,选择余地和范围,指数级地增大。不再是过去,女性待字闺中,认识的男性除了父亲兄弟,就是表兄弟,一年才有一次机会去元宵灯会,接触陌生的一些男性,选择范围很局限。
在那种背景下,父母的决策变得更重要,因为女孩无法充分地了解对方的个性,人品,以及家庭。
因此,在那种特定的社会阶段,父母的意见接近于“至高无上”,让父母成为“不可以和孩子做朋友的阶层”。
也因此,因为父母认知及经验阅历的局限,父母决定权更大的家庭,也一样局限了孩子们一生的发展空间。
2,孩子自主成长,更健康。
让孩子自己选择,取舍,可以让孩子学会承担选择后的责任,不甩锅。
一个孩子,如果凡事可以自己做主,那孩子参与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变得高涨,无论学习还是玩耍。
无论婚姻还是职业,让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的幸福感会更强。
在婚姻问题上,虽然让孩子主导选择,父母退位到参谋的角色,但是父母的人生经验,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角度。
3,独生子女环境,孩子缺少同龄朋友。
独生子女环境,或者年龄差比较大的多子女家庭,孩子的成长,缺少朋友,往往独有以前没有的“孤独感”。
而此时,父母如果可以放下身段,倾听,可以更好地沟通,适时地引导孩子。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可以给孩子更好的人格形成环境,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过分压抑的亲子关系,会带来更多孩子人格扭曲的可能。
父母和孩子,从孩子出生就注定了,喜欢不喜欢,都得相处,既然相处,为什么不努力让彼此喜欢认可呢?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生命是独立的存在,需要呵护,需要尊重,也需要合理的引导和陪伴,我们如果粗暴地左右、决定,或者无原则底线的放任,那都是对生命的伤害、摧残。
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某种程度上是弥补孩子玩伴不足的“缺陷”,让孩子的心智成长,可以有个伴,让孩子的人格成长,有个“依靠”,情绪宣泄,可以有个“出口”。
主动改变/李忠辉
时代不同了,环境也改变了,我们也应该改变了——主动改变,我们就是快乐的;如果我们被动改变,那一定是痛苦的。
不学习不改变,孩子长大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就无法求解。因此而迷茫而放弃教育,算是对孩子好的一种情形,最坏的情形,就是家长用自以为是的错误观念,坚持对孩子的“教育”,从家长角度,是“爱”,而从孩子角度,是“害”。
当然,最好的情形,就是通过学习,改变自己,达成懂孩子的境界。
如果我们发现错了,那就寻求改变——不在自责中停滞不前,要在内疚中加倍努力,把内疚转化为改变自己的动力!
当我们的内心愿望和外在现实趋于一致的时候,内心比较和谐和充盈,焦虑不容易产生。此时,内心有切合自己和孩子情况的合理期望。
而看不懂孩子及问题的实质、看不见远处的目标和现实、对孩子的现状的失控,都会给我们带来恐惧和焦虑。所以,懂孩子,有看得明白的见识,有看得远的眼界,很重要,这是一个合格父母的基础要求。
有了懂孩子的见识,有了预见未来的眼界,有了成长积累的经验,有了学习得来的教育智慧……面对难题的时候,你一定是淡定的,一定是气定神闲的,不会焦虑。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作者微信:295930313 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孩子的富养与穷养/李忠辉
本源学习圈里有家长提及,她经常地出于“女儿富养”的思路,满足女儿的各种物质需求,可孩子越来越不在乎那些物质激励,而且担心以后缺少物质满足的孩子,容易陷入物质陷阱。
这是一个对“富养与穷养”理解和执行的一个误区,有必要澄清,解释下。
物质上多满足,以后就可以减少孩子对物质的欲望和执念,这个逻辑,并不成立。
为了避免孩子以后,降低对物质诱惑的抵抗力,关键是价值观,是非观。要多一点努力,那就是你自己钱多了,就不会被别人的一点钱诱惑,也就是自己努力读书,以后有本事多挣钱。你有一个亿,一千万就难以诱惑你了。
你想啊,孩子如果习惯了物质都满足,以后没有充分的物质满足了,这时候怎么办呢?
又或者,如果有人继续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孩子是不是可以判断提供物质满足的这个人是好人呢?事实上,评判是非的标准和方法,孩子得懂,而财富,是一个很容易扭曲判断标准的因素。
这是一个不好掌握的尺度:如果成长过程中,物质上极度的匮乏,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对财富更有执念的追求,这既可能成为工作动力,当然也可能成为“贪欲”的陷阱。因此,重要的不是物质财富的满足程度,而是孩子得有对规则的敬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说过这个话题,以前也讨论过,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
老李的理解是,女孩未来是一个家庭的文化大使,家庭氛围的建设者;她的成长,必须有足够的温度,爱和呵护。这样,她才是有能量的,有爱的家庭CEO。不是说女孩就不能经受挫折,而是在孩子成长的同样重要的要素里,温暖和爱,必须是女孩成长的主导因素。
而这个主导因素,更多的,我以为应该是心理和精神的富足,物质上不为难即可——不衣衫褴褛,能够体面,不追求奢华和过分满足。
而对男孩的所谓穷养,就是父母更多放手,让孩子摔打、折腾,一方面让雄性动物的探索欲望和精力,得以宣泄,一方面,满足男孩对世界充分的好奇心。
在男孩摔打成长的这个过程中,父母切记不要太及时太充分的保护——因为,那样会剥夺孩子的体验和思考的机会。
老李曾经说,男人魅力是挫折和困境磨练出来的,逆境培养一个男人的勇气、担当、果断、智慧的判断、毅力。
一路顺风的处境,男人不会有太多的思考和内涵。
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儿子,要粗略一些,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迟一些出手,晚一点提供帮助。让孩子在困境中“挣扎、求生、思考、努力”,这种处境,可以更好地培养一个优秀男人的基本素质。
当然了,此刻,我们也必须让孩子知道,我们在他身边;必须让他知道,我们相信他自己可以处理好。
如果孩子求助,那我们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机会就来了,
教育分歧的危害/李忠辉
在本源学习圈,老李接触了众多的家庭教育学习者,发现一个规律:
孩子如果缺乏规则意识,不能很好地融入班级的活动和正常的学习,根源基本在父母:教育观念的分歧以及不懂得规则意识的坚持和传递。
一个缺少规则感的孩子,未来很难融入社会,社会是有规则的,合作和分工也是有规则的,拼搏以获得自己目标的达成,也是有规则的,缺少规则意识的孩子,融入社会的适应期,会很漫长。
父母教育观念的分歧,就是孩子成长的毒药。
因为,这种分歧就让孩子逻辑混乱,产生无规则的概念和思维,结果是父母的话失灵、不算数,孩子可以反过来“操纵”父母,获得自己要的一个结果:父母同时被拒绝,或者由孩子选择。
在很家庭的教育实践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景——
一个在教育行为中传递规则,另一个却自以为是地打断这种传递的过程……彼此的打断,导致父母“权威”的丢失,以及孩子信息获得渠道的混乱。
由此可见,教育观念的一致性,教育言行标准的一致性,多么重要!
经常有父母为爱与规则的尺度争执,然后来请教老李,老李送他们这句话:
没有爱的原则,是摧残;没有原则的爱,是溺爱,是祸害。
经常有父母为能不能打骂孩子起争执,然后来请教老李,老李送他们这句话:
体验坚持,感受喜悦/李忠辉
贝尔奖金获得者罗杰.吉尔曼发现,人体产生内啡肽最多的区域以及内啡肽受体最集中的区域,居然就是学习和运动的相关区域。
科学家发现,多巴胺的产生靠刺激和奖赏,是外界驱动;而内啡肽的产生靠的是心血和汗水,是内在驱动。
学习,运动,跑步,挑战自我等等活动,往往容易促进人体分泌内啡肽。
当我们运动30分钟以上,就会刺激内啡肽的分泌。跑步过程中就有一个奇妙的“极点”。
极点到来之前,人会感到非常疲惫;但是一旦越过了那个点,身体就又会充满了活力,因为过了某一阶段内啡肽就会分泌,让我们变得轻松了。
那些需要坚持的事,往往都容易分泌内啡肽,比如跑步、爬山、朗读等等,除此之外,还有练功、冥想、静坐、瑜伽等行为,也会提高内啡肽的分泌量,因此这些“修行者”也被称为内啡肽体验者。
多巴胺的存在,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凡是让你感到爽的东西,一定会让你痛苦;反过来,如果你不体验痛苦,你就会远离爽的感觉。
内啡肽的产生,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凡是让你痛苦的东西,最终也一定也会让你如愿以偿,功成名就。
其中道理,给我们启示: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遇到困难,咬牙坚持一下,内啡肽就会给我们带来愉悦感;
一旦我们的坚持成为习惯,我们就会爱上学习或者工作,爱上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困难。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作者微信:295930313 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从家庭教育看谷爱凌的成长/李忠辉
谷爱凌,一个体育界的明星,伴随着冬奥会,她的光环,在各个屏幕闪烁。她的自信和勇敢,打破了很多传统的女孩教育模式。
对这个聪明有漂亮的混血儿女孩,不少家长啧啧称赞,不少孩子投去羡慕的眼光,更多的人对她父母的教育充满好奇。
我们尝试从媒体获得的有限信息,对谷爱凌的成长,做个简单粗略的分析:
——谷爱凌的成长,有很多国人没有的优势,父母都是学霸,又是跨越种族的优育,遗传因素胜出,这点不赘述。
——谷爱凌,从小虽然经常回北京,很早就接触母国文化,她基本的成长环境还是在美国。在跨文化的环境里,思维可以在视野切换、全局观、设身处地等方面,有更好的训练和发展。有效地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局限,视野也得以大范围的拓展。
——再次,谷爱凌的妈妈谷燕,有非常开放的教育理念中西融合,本身就是北大当年的滑雪队员及教练,不仅以身作则,还懂得引导孩子的兴趣发展,方法得当。她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成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学校,专业和方向,甚至各种兴趣。自己做主,才能培养自信和责任感,才更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有价值的成长,必须是自主完成的。
——谷爱凌,其父亲的信息,媒体披露的很少,这部分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有待了解更多信息后,进一步分析。
作为传统的中国家庭,如何从谷爱凌的成长过程中,借鉴其母亲的教育智慧呢?
看《小舍得》有感
李忠辉:
@苑榕 因为你的推荐,我最近一直在看《小舍得》。
果然,米桃这种好孩子也爆发了,之前是乖孩子子悠爆发了,最终,欢欢也爆发了。
巧了,都是青春期的心理敏感,思维发展了,情感细腻了,对老师对同学,尤其对父母,感受变得更加地细腻深刻,就容易积攒负面能量,等待一个契机爆发。
如果父母处理得当,爆发的过程就是孩子宣泄不良情绪的过程,其实是一件好事。
出于本性的情绪,终将浮出水面。有的父母能量大,压制了孩子的本性,压制了孩子的玩耍与沟通,压制了孩子对爱、尊重、信任、理解的渴望,那么,爆发会在未来发生,以更危险的方式。
子悠渴望的是快乐的玩耍,自己的爱好。
米桃渴望的是被尊重,平等,善待。
欢欢渴望鼓励和疼爱。
孩子们从自己角度思考,很正常。很多夫妻在有孩子之前,想的都很好,随着孩子不断长大,来自小伙伴的竞争,这种情景会让父母轻易沦陷,掉入内卷的浪潮中。
苑榕:
谁参与谁崩溃,包括米桃爸爸。
李忠辉:
欢欢的父母有好的教育初心。可是没一个圈子可以持续地支持他们,那份初心的坚守就很脆弱。如果引导得法,欢欢就不会丧失自信,成就大幅度下滑了。
电视剧还揭示了一个残酷的话题,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基本智商。子悠是被过分挖掘,缺少后劲;欢欢是因为家庭环境,表现灵气,视野开阔,智商不算出众;而米桃,懂事和奋,很真实,剧中安排的高智商,从家庭看有一些不真实。
苑榕:
欢欢妈妈在单位被降职,被冷落,欢欢外婆又摔伤需要人照顾,欢欢因为学习不佳被排斥……这种处境,有几个人能承受!
她那种自我保护式的反击,太真实了,就像是一只猛虎!
李忠辉:
对了,首先是原生家庭的伤,加上职业挫折的痛,面对孩子成绩的糟糕,欢欢妈就扛不住了。
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言行
冰凌:
这个南叔在最关键的时刻,闺女最需要他的时候选择了放手,外孙女最需要的时候选了放弃。呵呵,我越看这娘俩(蔡姨与田雨岚)怎么越觉得自私呢,为了孩子做什么都行,可是她们做的是以伤害别人的基础上成全自己的孩子。欢欢受到的伤害有一部分就是田雨岚给的。(电视剧《小舍得》情节)
李忠辉: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成长的环境,成长的结果,最终内化了自己的逻辑。
自己的言行,都源于自己头脑里的那个逻辑。
电视剧创作的不同角色,一定是有不同逻辑的,所以才有不断的冲突和精彩。
现实中,大部分人的努力,爱孩子,爱家人,都是源于自己内心的满足开始的:
1,自己付出了,家人不领情或者不满意,自己就选择放弃;
2,自己付出了,孩子表现或者成绩不理想,自己就选择放弃。
……自己的感受是积极的,一般就会坚持;自己的感受是小鸡的,一般就会放弃。
所以,高端的学习,其实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逻辑,修炼内心。
让自己看得远,看得透,让自己快乐,让自己有能量,让自己的付出成为家人或者孩子的助力,而不是压力。
月亮:
李老师的思维,永远属于力量型的。
李忠辉:
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人,我们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这背后,我们的头脑里,也有一个看不见的尺子(逻辑,标准),这尺子,一般是用自己偏好和偏见包裹起来,这种问题,经常是自己看不见的,我们总是看见自己之外的那些人的问题。
(来源:父母学堂VIP微信交流群)
网络资源推荐: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李忠辉主页 http://www.up365.net
作者微信:295930313 本源学习圈 http://bbs.byzone.net
正确地爱孩子/李忠辉
爱孩子,谁不会,很多人或许都这么感慨。
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很多父母,大概都如此理解。
可老李以为,这只是满足型的教育模式,不,是喂养模式。
真的爱真的教育是成长型的模式——
基本的温饱就够了,因为过多的温饱,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适当的挫折和难题,是必须的,孩子必须自己面对和学习解决方法。
足够的陪伴与爱护,让孩子在父母身边,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庇护,可以勇敢地前进,去探索世界。
呵护孩子的兴趣,自信心,责任感,思考的习惯,合作的精神,不断强化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激发孩子成长的动力。
充分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不同想法,鼓励尝试,包容结果,和孩子一起分担分享所有的结果。
爱孩子,不只是针对孩子的,也是针对我们的。
我们愿意为了孩子的进步而努力学习,为了孩子的行为改善而改变自己,这都是对孩子深刻的爱。
我们热爱工作,不断追求职业发展,提升自己养家的能力。
我们坚持锻炼,让自己身体健康,不给父母增添负担,不给孩子增添负担,他们不必请假照顾我们,他们不必出钱为我们诊治重大疾病。
我们热爱生活,人格健全,以身作则,我们让自己生活丰富,不依赖孩子,不干扰孩子。
我们心情愉悦,理解断舍离,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且影响着身边的人,也变得快乐。
……如此,我们才称得上正确地爱孩子,因为我们必须先懂得爱自己。
我们能够让孩子完成独立,那才是我们最好的爱。
减肥策略及感悟/李忠辉
上一次(2009年)是戒烟,在本源学习圈论坛记录了。
这一次是减肥(从4月6日开始,VIP微信群里定期分享数据,大家共同监督和见证),做个小结发布下。
第一阶段,结构性断食。
无意中看到一个减肥方案——早上吃鸡蛋,管够;中午吃卤牛肉,管够;晚餐吃黄瓜,管够。
觉得既然有肉有鸡蛋吃,应该不难,于是开始执行。Day1~Day9,减重5KG,效果明显。
Day10去爬山,体能下降严重,自测体能不如正常值的三分之一,几近虚脱。
第二阶段,均衡饮食法。
薄荷健康上,通过控制卡路里的方式,严格控制进食热量及结构。
增加一些难度,晚餐严格禁食碳水、蛋白质及脂肪。限于蔬菜,管够。
一个专家提醒,我基础体能强大,能坚持7天以上,正常的人2-3天就不错了。
Day10~Day50,减重3KG,效果不太理想,但是达到预期。
期间如果讲课,如果爬山,晚上适当进食碳水及蛋白质;期间有几次旅游及聚会,尽量少吃脂肪。
这个阶段,不断地总结经验,会持续到6月底,要完成总目标15KG减重目标。
间隔地实施1-2天结构性断食计划。
第三阶段,TABATA,HIIT。尚未实施。
不管6月底是否完成减重目标,都计划在6月底开始实施室内减重操。
【减重感悟】
前三天,结构性断食(不摄入脂肪及碳水)带来身心的“折磨”,不只是身体感受到吃饱了还很饿的感觉,心理也感受到极度的自虐。
我深刻地体验了,改变一种长期的惰性从一个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难度有多大。
对家长对孩子,难度都是一样的,在努力的过程中,真的需要策略,毅力,耐心,以及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第二天开始,那种饿感似乎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此刻如果缺少鼓励,缺少支持,可能瞬间让我的坚持崩溃,大概,孩子的努力坚持也会如此。
好在我做了一些铺垫和准备:1,作为成熟的人,我做了强大的意识驱动准备;2,我做了舆论环境准备,公开宣布我的计划,寻求监督;3,与家人沟通,寻求支持和理解,涉及饮食准备及心情呵护。
改变一个旧习惯(惰性)的时候,尤其在最艰难的时候,分分钟都想撤退。强大如老李,尚且如此,大家想想,你会如何,孩子会如何?
可见,家人给力的支持与鼓励,合理且及时的环境监督,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是不是都很重要和关键呢?
最给力的激励,当是女儿承诺,我达成减重目标后,她陪我爬深圳十大高峰。